薛圆萍
福建省仙游县山立学校
摘 要: 责任,是培养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当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作为多媒体信息浪潮冲击下的“智能承接者”,当前青少年所接触并掌控的“独立力量”越来越广。应接不暇的信息与尚未丰满的独立意识相互交织、矛盾,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行为处事无畏后果,言行举止不负责任等问题。高中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同时语文教学与责任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本篇论文正是基于高中语文课堂,尝试挖掘并建立语文课堂与高中生的精神平台,以此唤醒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健全学生知、情、意的发展。
关键词:责任意识;语文课堂;高中生
一、高中语文教学责任意识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责任意识的培养渐显不足,如流于表层而未能深入学生内心体悟、成于平淡而未能驱动学生的行为自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虽有责任意识渗入但收效甚微,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意识培养现状大致如下:
(一)课文研读忽视内涵
“重感受体悟是实现责任教育的有效方法。”[丁瑞朋.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责任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04):84-86.]语文学科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一门独特学科,基于系统教学的进度要求,若只将教学停留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层面,而忽视课文内涵的深层挖掘,这将导致教材中的感性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与扩展。在深入课文的内涵研读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责任”所承载的人生意义,使得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悟为人之责,更深切地体味行责之贵。从而能够在漫漫人生中各自明责而主动履责、知情析责而无畏担责、以德入责而勇于揽责。
(二)榜样树立依赖说教
在中学生的成长中,模仿是非常典型的特性。在此阶段的学生正是树立理想、确立目标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该时期也是他们同理心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易于受他人行为举止的影响,也易于为自己的情感判断左右。教师应该全面去引导学生补充一些正面的、积极阳光的情绪,由此积累事件判断的情感依据。目前来看,教师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过于僵化,教师善于以讲述第一人的角度去劝诫学生。如此一来,一方面学生往往只知道某篇课文里的某位人物值得学习,却难以独立细究个中因由,也就错过了反省自身,深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课文选取的文章人物大都与学生有所距离,学生很难将这些榜样人物幻化成现实的人物。简而言之,课文里的榜样人物通常缺乏真切感,不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下,教师一味地说教,只会导致这些榜样人物在书里活得更深切,而不是学生的心里。以《苏武传》一文为例,苏武生活的时代距今甚远,学生可以从文字描述认识到他的爱国与英勇,但很难去真切体味战争纷乱中苏武心中的家国愁思与大局担当。但若是将苏武与当今某个鲜活的热点人物相链接,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建立共情系统,由今入古,深切感知。譬如近期因疫情,义无反顾重返“战场”的钟南山院士,便是类似于苏武一般的人物,其情其行皆如苏武传一样,彰显的是舍弃个人安危而担当起国家大局。由此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内涵,树立鲜明的榜样人物,方能深入心扉。因此,如何更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榜样人物的距离,最大限度的发挥榜样的正面效应是非常值得思考与改进的一点。
二、基于语文课堂的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一)立足文本,在品词析句中明确责任意识
在新授课课堂上,安排3分钟的文本纯阅读,具体时间可依具体课堂内容进行调整。
所谓纯阅读,即不附加阅读任务而立足于文本内容本身的单纯性阅读。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基于自身的心理发展以及所备经验的不同,虽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文本本身所含的思想脉络会给学生相对类似的体验。这也正是纯阅读的意义所在,给予学生真实的文本感受,真正将学习活动落实至学生本身,以此建立学生与文本的无干扰性联结。期间不预设任何引导性问题,不做任何干扰性的阅前说明,给学生尽可能“干净”的阅读体验。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不急于对文章进行丰收式采摘,而应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调动教学机智,进行灵活引导。只有学生自身对文本有所感知,对文本中的责任意味有所认同时,才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建构,化感性为理性,化知为行,将责任意识纳入自己的内心之中。
(二)创设情境,在感受形象中涵养责任意识
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与高中生多愁善感的发展特性,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该侧重熏染学生的责任情感,抓住学生感性发展的关键个性,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系统。责任一词是冷暖相成的,既包含理性又裹挟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为了培养熟知责任界限的“法律机器人”,而是要立足于人文本身,培养学生在做出责任判断的同时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积极的道德情感,以反馈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责任行为。高中生处于自我塑造的成长阶段,相对于结构、景物,他们会更关注人物事件。且会不自觉的代入情感色彩,以自我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对错。他们也会在这种价值比对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判断,自然地将那些他们领悟到的正面情感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从而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以此不断自我建构。
(三)联系生活,在日常行为中内化责任意识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在课堂上的吸收与反馈都或多或少都透射着生活的影子。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感受着课文里的人情世故,体味着作品中的人生百态,为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让学生拥有实践生活的能力。培养高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际上也是在教授学生生活的态度,涵养学生的个人品格。立足于实际,即寓知于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这也是语文学科教授的重要一点,要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涉能力。把责任意识从抽象之中剥离出来,整合为责任感知、责任判断、责任行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在文本中体悟到的是现实中的人之常情、感受到的是现实中的人之常理。教师在教学时便是要将课文还原于现实,让学生自然地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把课堂的反思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结束语: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调动语文教材育人功用,将责任意识培养渗透至课堂活动中。结合文本内容,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可通过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我思考,从而树立责任意识的自我建构;也可通过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营造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情感。在道德素养的培育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面的责任价值判断,由此将责任意识切实融入高中生的思想里,为后续人生的责任意识深化奠定可靠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玉香. 新时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叶君,陈婷婷.“微时代”背景下中学生责任感培养——基于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95-96.
[3] 刘范美.关于责任感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58-59.
[4] 潘斌军,张文博.中学生责任品格语文课堂导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3(06):13-14.
[5] 丁瑞朋.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责任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04):84-86.
[6] 苏娜,单玉平.我国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122-130+166.
[7] 李玲玲. 当代我国责任教育取向的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