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梅
皖安庆市复兴镇中心小学 246531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难度,为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小学数学教师可尝试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入“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以问题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问题模型等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模型;建立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类型相对较少,大多都是对一类题目进行灵活变换得出一系列的题目,小学生往往只会计算课本上列举的简单题目,对于灵活变换后的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会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应帮助学生将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进行分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灌输建模的数学思想,再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建立数学模型,便于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题目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建立数学模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对应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生解题中常出现的困难
(一)看不清题目,因失误而做错题
在学习中,很多小学生往往会因为看不清题目而做错题,一些时候是因为他们着急于其他的事情,心思不在学习上,而无暇认真看题目导致做错,比如一些小学生着急出去玩而不仔细看题。还有一些小学生由于思维不细腻,在看题的时候容易粗心大意,导致题目被读错,从而做错。
(二)知识掌握不牢固而不会做题
如上提到的两个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读题不认真、失误或者思路不清晰而导致解题错误,除了这些情况之外,还有很多学生是因为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而不会做题,这一现象很明显能够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进一步强化教学。比如一些学生由于课堂上开小差,或者走神、不认真听讲而导致知识学习落后于其他学生,从而在做题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不会做等。这需要教师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引导,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构小学生数学解题模型的策略
(一)以教学问题为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意识
提出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学数学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数学教材中包含许多抽象定理概念和运算公式,对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较难易产生挫败感,所以需要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安排适宜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在课堂上保持学生的热情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不理解之处。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切勿过难,提问题的角度尽量与其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有利于调动其探知欲望,使其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问题展开猜想和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避免因提问角度多于严肃或专业造成学生无人回答的情况。
例如,教授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时,教师可在其初步了解平均数概念的情况下设计出如下情境,“小红的鞋子不小心掉进了水塘中,该水塘平均水深为100cm,而小红身高为140cm,请问小红进入水塘捡鞋子会有危险吗?”上述问题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从已知的教学中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明白平均水深并不是水塘所有处的水深都为100cm,在通往捡鞋子的路上可能有处水深超过了小红的身高,因此可判断捡鞋子可能会遇到危险。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观察学生的反映和回答,继续追问其提出该回答的理由,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对所教授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仍旧以上述问题为例,以学生提出的不同回答作为依据,教师可通过举手的方式观察多少学生与其保持一样的看法,再选取不同的学生了解其提出问回答的背后思路,有助于教师发现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掌握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对其用于思考的表现予以肯定,并对所学过的知识与定理再次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印象。
(二)锻炼结构化的思维展开建模
结构化思维实际上是一种“透视”能力,即学生能够从问题中简化出主次关系、数量关系,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教学者通过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如“王鹏和李明二人相约看电影,各自从家出发,相向而行。王鹏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李明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行,两车于1.5小时后在电影院门口相遇,请问两家距离多少千米?”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80×1.5+60×1.5或(80+60)×1.5。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改编情境,培养其结构化思维。如,假设王鹏和李明相距32千米,同时从家出发,问二人若保持原速,出发后几小时会相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列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问题情境,利用画线段图,构建数学模型,列出方程:80×X+60×X=32或(80+60)×X=32。以上两道题型,单从具体的问题来看,好像大相径庭。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二者的情境结构、数量关系及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他们实际上具有一定结构性的内在联系。由此,将该类题型抽象为: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或甲乙的速度和×时间=总路程。通过这类结构化的归类模型,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应变能力,进而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合理融入建模思想
小学生数学解题模型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需要教师做好长期准备,合理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建模思维,提升解题的有效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为学生讲解建模方面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建模的认识,并合理引导学生构建模型,从简单模型到难度模型,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建模效果。比如,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像图形元素、动画元素等,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将建模思想融入其中。如在学习过某一章节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目录,并通过目录来思考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在回顾过所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以圆形或者树形等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
结束语
小学数学解题模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好全面性分析,并做好长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适当引入一些解题模型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解题模型的构建技巧,从而提升模型构建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在解题中经常会出现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读题、认真思考,借助于模型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从而更好地解答题目。
参考文献
[1]赵雄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J].科普童话,2020(06):144.
[2]潘春辉.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考试周刊,2019(40):89.
[3]陈爱辉.小学数学解题模型的建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