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上)   作者:赵思静
[导读] 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
        赵思静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润城学校  云南省  650031
        摘要: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小学低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认字认词的学习阶段,该年龄段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朗读生字生词,并学会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将整个语文学习的每个部分串联起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一些教师在阅读能力的教学上方法不合理,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朗读时只是张嘴读,没有理解文章传达的感情,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为此,本文就语文朗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如何发挥其作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高质量
        引言:在语文教学中,朗读部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综合评价的途径之一,因此,培养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技巧、引导学生发现朗读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为该年龄段学生往后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字知识的分析整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在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理解程度都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进步的问题所在。
        一、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改进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部分小学生在语文科目学习过程中,对朗读能力掌握不足,只记得老师说过“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不能真正理解朗读中对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教学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面对年龄小的孩子,不够有耐心,课堂质量不高,丰富多彩的知识讲解变成了纪律整顿,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水平。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没有做好引导工作,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读音的及时纠正,没有做好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文章作者传达感情的理解,还有在朗读时对节奏、气息的合理使用。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必将导致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难以实现。
        2、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在培养朗读能力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具有氛围的朗读情境,通常朗读能力部分的培养就只是课前阅读五分钟或者早读齐读文章,这种教学形式,在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一来无法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二来打击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阅读氛围的不重视,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朗读能力部分没有积极学习的概念,家长也不会重视对该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家长、学校都只培养了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重视,而没有做到全方位的发展。
        3、考核标准不明确
        在学生朗读完文章后,教师应当给予准确合理、鼓励学生的正面评价。而在实际情况中,教师往往评价过于单一、不够精准,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如果一味的只注重学生的书面考核,那么学生在主观判断的能力培养上将造成缺失,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是完善教学方法必要的工作[1]。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对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兴趣、自主构建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都起到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乐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新、多思考,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在朗读方面的兴趣。

比如在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中第一课《春夏秋冬》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收集与季节有关的诗歌,组织相关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诗歌,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并进行朗读同时分享自己对诗歌所传达感情的理解,在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理解文章感情再朗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文章感情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先向学生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怎样合理对气息进行调整,在文章哪些地方进行断句可以使文章感情通过朗读传的更加深刻,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2]。
        2、通过氛围的营造来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
        为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利用教室的投影仪,提前准备与文章感情相匹配的视频或音频,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文章传达的感情,在氛围中更好的体会文章作者的创作情感。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文章中情感的变换特点,剪辑与其相对应的音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听到的音频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更加贴切。
        3、科学的朗读指导
        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普遍分布在六到七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能力较薄弱,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突出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工作。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欣赏古诗《赠汪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介绍一位自己最好的朋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对该单元团结协作的思想主题也加深理解。
        合理利用该年龄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性,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朗读能力,类似于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规范的朗读技巧,通过对这类技能的掌握,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对老师朗读的模仿,从中更好的理解文章传达的感情同时可以将一篇文章的朗读技巧活学活用到其他朗读内容中。
        4、开展朗读活动
        在注重学生对朗读情感理解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创新朗读的教学形式,不能一味的只是在课上齐读或极个别学生单独的朗读文章。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一些文章对话较多的特性,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体会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还可以开展团队形式的朗读活动,小组讨论探究朗读文章中需要注意的断句、合理使用文章传达的情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考过程,做好讨论过程的监督者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朗读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
        5、使用合理的朗读评价
        学生在朗读结束后,教师的评价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对学生朗读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往后对朗读的兴趣培养奠定基础。多使用鼓励式的语言,提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直接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了解自身问题所在,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抱以谦虚的学习态度。教师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对朗读技巧有着更加细致的分析,同时,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也对他人的优点有所了解并在往后学习中善加利用[3]。
        结语:
        语文科目的学习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贯穿整个求学过程中必学的科目之一,学好语文才能更好理解其他所学科目中的知识,而朗读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成长道路上对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工具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工作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兴趣作为培养过程中的“风向标”才能更好的做好朗读能力的培养工作,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更新、创新教育模式,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会朗读、爱上朗读,体会到朗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宏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12):111-112.
        [2]汪玉凤.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09):157.
        [3]张玉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9(23):87+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