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梅
江夏一中初中部 430200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主题解读
本课属于“自我认识”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本课教学面向九年级学生,在七、八年级,学生已经有关于“自我管理”(在变化中成长、做自己的主人、我的生活我设计)、“自我肯定”(做最好的自己)、“自我接纳”(带着缺憾前行)的认知和能力基础,本课将聚焦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教育目标定位是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而缓解因某些“与众不同”产生的焦虑感,尝试接纳独自己和同伴的独一无二,促进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和谐。
(二)理论背景
1.初中生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具体表现在他们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自省——“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在自我内省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在全面、客观地自我评价中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多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考虑到不同个体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差异问题,本课将采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的选择”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辩证地自我评价。
2.与众不同的含义
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本课中“与众不同”的概念与社会心理学中“个体独特性”相似,个体独特性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有区别的特性,也就是说个体在社会比较中会形成独特性感知。心理学家们常用人格特质来详细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格是指个体一系列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在人格类型理论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大五”模型,多数理论学家认为这五因素可以最好地描述人格,包含“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创造性”,所以本课中关于学生个性的描述性语言主要来源于“大五”模型中的人格描述。
同时,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青春期,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他人、自己的评价时,也会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自我理论中将自我分为“生理我(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心理我(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社会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课将全面地使用关于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三方面的个性描述来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自我评价。
二、生情调查——学生对独特自我的基本态度
通过135份开放式的问卷调查了解九年级学生对“独特自我”的态度,其中有74%的学生表示“喜欢和别人保持不一致”,其中97%的学生表示“喜欢独特的自己”,由此可见,九年级的学生的独特寻求意识很高。同时,在自我觉察方面,被调查的学生多提到性格、兴趣、能力、外貌与其他人有不同,其中频率最高的是性格(64频次)、外貌(48频次)、兴趣(26频次)、能力(23频次)。
提到“独特的我”给自己带来的好的体验、感受与不好的体验、感受时,学生表达“独特的我”让自己有新奇的感受,让自己感觉有特色,也容易被身边的人记住,会给自己带来“开心、自豪”的积极情绪感受;而“独特的我”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学生表示会有被独立的感觉,感觉其他人会对自己指指点点,让自己感觉不合群,融入集体较为缓慢,偶尔与同伴交流存在障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九年级学生对“独特自我”的追求意识很强,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外貌特征和兴趣能力特征的独特性,从学生的表达中看出学生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表达还不够全面。此外,“独特的自我”也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困扰主要体现在“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自己的不合群造成的尴尬局面”。所以,本课也将引导学生看到“与众不同的我也是真实的自己”、“与伙伴和而不同,和谐相处”,接纳、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与众不同,勇敢、合理地展示、发展自己的与众不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觉察自己内在和外在的与众不同
情感目标:感受“与众不同”带来的愉悦感,缓解因“与众不同”产生的焦虑感
行为目标: 欣赏与接纳自己和同伴的与众不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觉察自己内在和外在的与众不同,缓解“与众不同”带来的自我矛盾和人际矛盾 ,欣赏与接纳自己和同伴的与众不同
教学难点:缓解 “与众不同”带来的人际矛盾 ,欣赏和接纳同伴的与众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堂练习纸(每人一张)、课件、音频材料
学生准备:彩笔、6—8人小组
六、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宫秀双,张红红. (2020). “别人家的孩子”vs.平庸的自己:社会比较对独特性寻求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学报.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 王甦(译). 心理学与生活[M]. 人民邮电出版社.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录2:“与众不同的他们”案例
案例1: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总是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比如下雨天时我不喜欢打伞,就感觉别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可能在背后说:“这个人有问题吧。”别人的指指点点让我觉得不舒服,但我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做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案例2:老师,我感觉我每天戴着面具生活。今天我的朋友门在一起谈论我们喜欢的偶像时,他们居然都喜欢一个我不怎么喜欢的明星,为了避免尴尬,我谎称我也很喜欢。我明明不喜欢,我觉得我好虚伪,可是如果不和他们保持观点一致,我很有可能被排挤,好矛盾好头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