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宽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 要: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卓越教师的培养方式做出解释,但近年来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进程却十分缓慢,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文章以卓越教师的含义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在培养卓越教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应对策略,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落实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卓越教师;含义;问题;对策
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这一《意见》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优秀教师的具体要求,包括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优化教师师资队伍等,为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进展还很缓慢,该计划依然停留在理论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体系。因而对该计划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加强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卓越教师集体至关重要。
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由来
(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的背景
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就形成的文化传统,从这一文化传统的形成可见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在当代社会,教师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家发展建设持续输送人才的职责。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总书记的发言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为今后卓越教师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有序进行。教师的教育水平、职业素养也因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得到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师范院校缺乏对教师职前教育的系统培训、中小学教师队伍人员紧缺等问题。针对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该《意见》旨在通过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有卓越教育能力的好老师。《意见》发布后,现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的指导性文件,成为引领学校培育卓越教师的风向标。
(二)卓越教师概念的定义
那么何为卓越教师呢?国家出台的《意见》中对卓越教师的解释为“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文件中对卓越教师的定义较为浅显,我国的一位学者对卓越教师进行了学术层面的定义:“卓越”即为“非常优秀”之意,“卓越教师”就是指在职业素养和本职业领域外的综合素质方面都要出众的老师。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卓越教师无论是在职业修养还是能力水平上都要优于一般的普通教师。当一名老师各方面的学识修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时,他便符合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要求。
二、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一)卓越教师培养标准不明确
自国家颁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起,我国开始着重关注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在此期间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具体实施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其中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我国虽然颁布了各层次学校的教师专业标准,但并没有形成像西方国家那样完备的有关卓越教师认定的评价体系。我国对教师专业的目标设置仅仅规定了成为教师的最低标准,但离达到卓越教师的目标还很遥远。我国对于卓越教师的认定标准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考核体系,对如何成为一名卓越教师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在当代,我国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对职前教师进行培训时,仅满足培养方案的最低要求,而不注重专业技能训练,造成其专业技能水平远远达不到卓越教师的要求。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对卓越教师培养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二)课程结构比例失衡
针对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这一问题,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要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但是这项意见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出现了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比例失衡的情况。许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只注重教育学科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
学校安排的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体系的失衡导致职前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锻炼,教师具备的相关专业素质达不到到卓越教师的标准。
(三)学生主体参与性的缺乏
学校在对卓越教师进行培养时,所设置的课程不能有效反映国家、社会和学生自身的需求,学校课程安排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此外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所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在实践课程领域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学生对成为卓越教师的信念会大大降低。学校本身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理解也不甚到位,对卓越教师内涵的理解与文件精神之间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的出现直接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例如卓越教师班进行招生时,没有将其真正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导致许多学生对这项计划的理解不清晰,学生主观上认为其就是为专门培养教师所设立的“教师培训班”,最终导致很多人望而却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的主动学习方式也难以被学生接受。这些情况直接导致学生主体参与性不高,进而导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进程停滞不前。
三、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紧跟国家政策要求,建立卓越教师规范机制
针对我国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认定标准不明确这一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在明晰对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立足最低目标,朝向更高层次的目标,确立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健全卓越教师培养的规范机制,并做好对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监督检查。将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个人发展三个方面融入其中,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卓越教师。学校在对卓越教师进行培养时应紧跟国家政策方向,根据国家对教师人才的考核标准进行培养。不仅如此,学校也应处理好通用标准与个性化标准的关系,明确不同层次学校对教师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目标,因材施教,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校也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不断探索,总结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并将其反馈到卓越教师培养标准的机制当中。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系要为培养教师人才服务。各层次学校在培养卓越教师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课程体系,力求突出课程结构的创新性、综合性等特点。学校在培养卓越教师时,要从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出发,遵循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建构与教师能力素质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学科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总结反思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将专业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协调好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地统筹安排课程,防止“学科本位”的情况发生。
(三)与用人单位对接,提高学生积极性
国家要提升高校与地方教育部门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参与度,明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职责,做好高校与当地中小学的对接工作。学校在对教师进行选拔、考核时,要给予中小学一定的话语权,做到职前培训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使职前教师尽快适应工作,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针对高校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增强教育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对接,模拟课堂情境,增加实习环节的比重,做好职前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课程改革,变革教学与考核方式,增强职前教师的自信心,使其从内心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予以认同。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国家、社会、学校要做好协调工作,针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培养标准不明确、课程结构比例失衡、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应采取建立规范培养机制、优化课程结构、与用人单位对接等策略予以应对,促进卓越教师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31-34.
[2]毕景刚.“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1):33-35.
[3]周先进.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08):31-35.
[4]贾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和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6):202+204.
[5]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26-28.
[6]朱晟利.论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