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学生组织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稽考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丛楠楠 王久才
[导读] 五四运动时期,为了揭露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进步革命刊物。
        丛楠楠 王久才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为了揭露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进步革命刊物。而青年学生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之一,他们组织创办的报刊媒体在这些进步报刊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加之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使他们带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为推广白话文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思想的重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革命早期的理论传播。
        关键词:湘江评论;五四运动;学生组织媒体;报刊媒体
        1917年的11月伴随着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打冬宫的一声巨响,俄国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由此诞生,人们将这次事迹称之为“十月革命”。而这声炮响不仅打碎了俄国的资产阶级统治,也震醒了懵懵懂懂的中国人,它为中国青年改变社会现状,扭转国家命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枚无产阶级革命的种子就此在人们心中种下,而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最终促使这颗种子得以生根发芽,这场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共同参与的五四爱国运动终于彻底爆发,而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转折的革命活动中,由学生创办的进步刊物也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梳略
        1.《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以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出版的时事政治类期刊,它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正式创刊,由毛泽东本人来担任主编一职。它旨在倡导和研究新的社会思潮,以国内外时事社评为落脚点,多角度、深层次地为读者提供国内外的思想潮流以及革命斗争实况的相关讯息,并就读者反馈的问题在进行讨论。《湘江评论》被认为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说话”的期刊,其刊登发表了大量具有先进思想和批判精神的社评文章,深受广大爱国进步青年和革命人士欢迎。
        创刊之初,由于稿件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大多数文章均为主编毛泽东一人秉笔,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许多思想见地深刻的文章均发表在《湘江评论》上。其中以其本人连续撰写的长文《民众的大联合》最为著名,这篇文章是毛泽东早期阐述和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作品,具有里程碑性质,该文曾先后被《又新日报》和《时事新报》等多家报纸期刊以多种形式进行过刊发转载,是极具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力的重要文献资料。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由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受天津学生联合会委托创办的机关报,于1919年7月21日在天津创刊,由周恩来任主编,主要以发行日报为主。该报创立初衷主要是为了传播时下的新兴思潮,揭露封建反动力量的黑暗本质,为国内反帝反封势力的先进群体提供一定的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当时的受众群体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多家报纸期刊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全国学生会报冠”。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由周恩来一手创办,无论资料的收集,还是文章的排版校对均是亲力亲为,报刊中的很多述评和社论也都是由周恩来本人执笔。为了宣传造势,在发刊之前周恩来曾在《南开日刊》上发表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并提出了以“本民主主义的精神发表一切主张”的办报宗旨。而由周恩来所撰写的另一篇重要评论性文章《革新,革心!》中提出,“革新”是为了改造社会,而与改造社会同样重要的是改造思想,即“革心”。立志将“革新”与“革心”作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精神信条。
        3.《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是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所共同创办的时事评论类刊物,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正式创刊,经讨论决定,由陈独秀担任主编,以周刊发行为主,并采取了四开四版的创新形制。其刊物内容偏重于社会时评以及对当下热门文学作品的相关选评。该报创立之初是为了满足五四时期的民众需要,更加直观的反映社会现实,宣传先进文化思想。该报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在编撰排版、刊售发行等方面的独特风格,为当时的大批刊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陈独秀把他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中所写的“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创刊宗旨,它不仅反对当时国际社会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且反对批判当时国内军阀横行的社会乱象。这也是其初始阶段发表言论的主要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积极影响,就今天来看也是极其富有人文主义色彩的。


        二、五四时期学生组织媒体的特点
        1.以学生为报刊的主要受众群体
        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是接受了近代教育,他们思维灵活,饱含热情,人际关系也比较单纯,没有太多的利益牵绊,因此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包容新思想。其主要活动区域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在此类群体之中也最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学生会受到相应的群体压力,进而努力在思想与行为上与多数人相趋近。因此,如果报刊中的某种相对鼓动性的观点和言论就会在学生群体之间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并在群体效应的发酵之下影响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这也是学生组织的媒体报刊将青年学生选为主要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以针砭时弊的言论报道时事热点
        五四运动表面上缘起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但实际上国内情况复杂,社会问题突出才是主要诱因。当时学生组织的报刊媒体为了揭露社会矛盾,让民众对社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刊发了大量时政社评,力求以犀利的言语唤醒民众意识。如1919年日伪济南镇守使马良残酷镇压当地爱国学生和群众组织的爱国运动,当时民众义愤填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就曾多次发表文章抨击这种行为,以此博得社会上的民众援助,最终释放了学生代表。在五四运动发生后,《每周评论》也曾用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报道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五四运动的社会影响。
        3.以宣传新思想,唤醒民众为出发点
        报纸传媒本身主要用于信息的传播,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其强大的宣传作用也会用于民众教化。而五四时期由学生组织创办的报纸期刊,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将宣传新思想、唤醒公众意识作为了办报的出发点。由陈独秀主办的《每周评论》致力于宣传社会新思潮,普及平等、民主的政治主张。《湘江评论》也是当时在宣传新民主主义思想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报刊之一。《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当时的社会新思潮,警醒世人而创办的,在民众中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五四时期的学生组织报刊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扩大五四运动的影响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三、五四时期学生组织媒体的历史价值
        1.推动白话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白话文的推广与运用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后世留下的巨大财富之一。白话文作为口语已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官方的书面语一直以文言文为尊。白话文的推广肇始于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白话文在批判封建文化,表达新的思想主张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本身具有简明准确、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等特点,尤其在报告文学和新闻媒体的撰写上优势明显。五四运动结束了文言文统治书面语的时代,开启了文学史上的新纪元。以《每周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组织报刊积极响应白话文运动号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正好与中国社会在"五四"期间实现了从封建向民主的转变相适应。
        2.成为理论思想传播的主要渠道
        趁着新文化运动掀起的破除封建旧制的思想浪潮,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最终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也促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纸媒的宣传与影响,报刊以其特有的时效性和在大众群体间的普及率在传播思想方面占据了主要地位。《湘江评论》、《每周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学生组织刊物更是以反对军阀政治,批判封建传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己任,文辞犀利,视角独特,力求起到发人深省,唤醒民众的作用。《每周评论》当时就曾将抨击北京政府镇压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整合,并集中发表在了报刊附录上,借此集中社会舆论的力量,产生引发社会思考,唤起公众意识。
        3.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时期,学生组织传媒报刊竭力为新民主主义思想摇旗呐喊,发表了众多时政述评,立足于当下的政治实况,适时提出斗争标语,指引民众关心政治局势和社会问题,进而推动爱国反帝运动进一步发展,这对于革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和建立全局视野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报刊媒体不仅承担了揭露社会现实,引导思想风向的责任,更是公众言论交流的重要场所,五四运动的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三次论战”,由此也引发了民众对此的深度思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郑凯旋. 革命进步报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历史作用论略[J]. 兰台世界,2018(09):158-160.
        [2]李宏. 五四时期的大众媒介与民主思潮[D].武汉大学,2005.
        [3]隋洁,赵云泽. 周恩来主编的革新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J]. 新闻界,2016(15):69-70.
        
        
作者简介:丛楠楠(1995—)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题目或写作方向:
王久才(1974—)男,黑龙江省富锦人,博士,副教授,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青年文化研究
  邮寄地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学府街148号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丛楠楠收   181828263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