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联萍
柳州市马厂小学 广西 柳州54500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是难以走进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为了促进学生各方念能力的均衡发展,我们要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而“读文章、想画面”可以让培养想象力成为现实,成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想象画面,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热词,在各年级教学任务中均有提及。阅读文章想象画面是一种阅读能力,它要求学生读文章时要边读边想,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分辨和解读其中具有画面意义的内容,在头脑中浮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形成相应的画面。这样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人理解文章内容。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是引导学生把书读活,与文本、作者、编者、自己对话的一种途径。用好了它,便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打开语文阅读新路径呢?
一、找出具有画面意义的词句想象画面。
具有画面意义的词句是文章中带有视觉特征的语言文字,如关于色彩、光影和形象的表述。读文章想画面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能感知,理解和分辨出文章中与上述画面构成要素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到表示时间和地点、环境的词句。这类词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时空,这是画面构成的基础。在部编版教材《琥珀》一课中,引导学生关注“很久很久以前、总有几万年了。一个夏日、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飒飒地响、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松脂的香味”等词句,学生就获得形成琥珀必要环境条件的基本画面,为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做好铺垫。如《海上日出》一课中“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天边出现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慢慢地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这些极具画面感的词语,就可以帮助学生想象日出时太阳的形态、色彩和光亮变化的画面。
二、模拟动作想象画面
肢体动作来源于生活,简单、明了,较多幅度大而夸张,富有童趣,有助于观察理解,如果在阅读中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模拟,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和文章形象,再现课文画面,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文章中讲小雨来被扁鼻子军官毒打、鲜血直流的情况下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这一环节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读文――然后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再让学生进行表演。当学生将小日本鬼子凶残的动作形象地做出来,把雨来坚决的语言神态表演出来时,立刻激发出学生对雨来的敬佩、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在《武松打虎》一文中,“武松打虎”的片断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特别是其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使文章大大增色。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画出描写武松和老虎的句子,找到体现他们各自动作的词语,根据动词描写进行动作模拟,在模拟中了解老虎“扑、掀、剪”是怎样一种凶猛状态,在表演中展现出老虎的来势汹汹。然后通过模拟武松“跳、闪、躲”的动作,在比较中体会武松的机敏勇敢。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动作,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还承载着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复述武松和老虎搏斗的内容。
要落实这项练习,有两个前提,第一是知道这部分内容的写作顺序。第二是掌握课文描写老虎和武松动作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时通过先找句子——抓动词——演过程的方法帮助学生将文字叙述再现成了可观可感的武松打虎精彩场面,为学生进行课文复述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三、通过声音想象画面
在文学作品中,声音是一种重要的写作素材。声音的小大、长短、高下、徐疾、哀乐、刚柔、周疏都可成为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情境、展现时空、表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声音的加入能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画面、增加画面的信息量,能使画面活起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柯珀说过:声音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声音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获得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感悟。
比如在《观潮》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潮水声音的句子:“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和“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让他们说说从这些对潮水声音的描写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积累,学生从“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和“响声越来越大”仿佛看到潮水一波一波地从远处涌过来,低沉的声音伴随着涌潮隆隆作响,很是厚重,好像春雷打鼓似的。过了一会儿,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响声也变得越来越大。感受到自己观潮的地方好像都快被震垮塌了,非常可怕,得赶紧跑开才行,从而体会到潮水的壮观。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中描述声音的词句的品读和想象,就能引领学生获得如同看到和听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一般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四、借助绘画想象画面
课文中一些生涩、枯燥的语句往往让学生读起来感到糊涂和无趣,而这些叙述却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将绘画融于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叙述引出自己脑海里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和形象,再动手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呈现于眼前,就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如《詹天佑》一课中通过对隧道开凿和“人”字形路线的设计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学生只读文字是很难理解并形成表象的。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读文,再进行想象,并亲手描绘下来出自己理解到的图像,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找课文选取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例来体现詹天佑杰出的才干。让学生明确具体事例包括开凿居庸关隧道、开凿八达岭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接着,教师出示常规开凿隧道的图片,问学生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吗?再让学生找出文中介绍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的段落,概括出两端同时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提示,尝试画一画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并借助作图进行讲解介绍这两种施工方法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结合阅读文段——绘图理解——想象画面——交流感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到詹天佑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最有效的施工方法,这也是他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在《詹天佑》一课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辅之以文字理解,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绘画想象画面,将两个隧道不同的开凿方式和“人”字形线路从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画面,具体而形象,学生深刻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便水到渠成,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汉字是有温度,有重量,有形态、有色彩,有情感的。只有带着想象地阅读,才能让读者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更深刻地的理解文本,也只有带着想象去读文,把自己沉浸语言文字中,去想象每一个词语后面可以联系到的画面,就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