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促进有效练习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李莉翠
[导读] 练习课具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它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李莉翠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练习课具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它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练习课,思想方法,思维能力,评价反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这一描述中充分说明练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其原因在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都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得到巩固、运用、提高,促使知识系统化。
        目前,各种资料中对练习课的研究较少,指导性不强,教师缺乏上好练习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导致练习课质量不理想。基于目前练习课存在问题,接下来我将阐述如何促进有效练习的几点个人建议。
        1.明确目标 ,增练习课之厚度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数学练习课应该达到以下功能:①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知识,落实“四基”目标。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发展,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实现过程性目标。③搜集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因此,练习课的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教师要明白在练习课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要对练习题进行总体归类,了解各类题目的功能是什么采取适当模式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2.形式多样 ,拓练习课之宽度
        练习课的设计要形式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练习课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授课形式。
        ①基础练习课的教学要为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
        通过新授课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练习课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练习是学生的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基础练习课针对基础性练习的题目要求比较单,可以在新授课之后,针对教材的某一个重点或难点安排练习;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易混淆的知识安排练习,借助练习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可以针对在平时作业及课堂检测或单元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为了及时纠正和补漏采用针对性练习。
        ②综合练习课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
        综合练习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练习课安排的习题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练习题的深度、难度比基础练习课的要求要高。综合练习课中的习题设计,要有利于知识归纳梳理和解题思路的拓宽。
        3.渗透方法, 提练习课之高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练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在思想方法处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工具,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数学练习题的关联性很强,一个知识点往往能变换出很多道题目来,甚至可以组成一个有梯度的题组。教师可以经由一道题变出多道题,渗透数学方法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打通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学生对圆柱与圆锥之间“等底等积”、“等高等积”的高和底面积之间的关系缺少认知。在《柱锥关系练习课》这节课中,设计探究一:“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相等,它们的高存在怎样的关系?“,探究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与高相等,它们的底面积存在什么关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探究,打通了柱锥体积及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沟通了控制变量、画图、举例、推导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又如《平行线间的平面图形面积比较》练习课,教师利用控制变量法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固定,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几个平面图形面积和上、下底的关系,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表示,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教师这节课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真切体会数形结合和字母表达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在魅力,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因此,面对练习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行为中,来提升看似平淡的练习课教学的高度。
        4.发展思维, 延练习课之广度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发现规律,把握其本质。练习课的设计可以兼具一定的开放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看透折扣,货比三家》折扣练习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选择相对复杂的采购情境,采购4把扫把、2把拖把以及5块抹布,让学生在三家不同的商场制定购买方案。交流发现,最省钱的采购方案是要到不同的商场分开购买,但它并不一定是最合适方案,只有适合自己的采购方式才是最佳采购方式。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采购方案,来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练习课时,设计: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任意拼成一个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可以是多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设计:将27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任意拿走一块后,表面积会发生哪些变化等。这些数学开放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究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而且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5. 评价反思, 挖练习课之深度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在练习课中可以采用恰当的反馈方式,例如,展示学生练习情况,学生互相评改,,独立完成后展示学生思考的过程等。指令性明确的反馈方式不仅能够节省课堂的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反馈的实效。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整。课堂练习完成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解题方法思路,结束时要求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对练习课设计的反思,避免“匆匆而过”的“浮躁”现象。
总之,练习课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认识到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地位,精心设计并上好练习课。

【本文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质量监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