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春
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66
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环节,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的联合办学模式打通了职教内部的“直通车”,让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目的是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固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它能使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 课程改革
一、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传统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中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立交桥”有两种模式:①五年一贯制: ②“3+2”对口招生,这两种模式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培养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
目前,不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够打通衔接的关节,没有通过教育部组织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来制定统一协调的课程标准,在不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下,为了更好方便管理于是选择了跟随着中职的培养目标在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而反观现代职教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则必须体现其高等教育属性,体现其“专业”特点,课程体系设置应有所拓宽。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就业谋生所必需的岗位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尽可能要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人生事业打好一定基础。
2.课程的开发照搬学科模式,缺乏职业性
目前,不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停留在照搬高职或其他普通高校的以学科为主的传统模式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职业教育应有的职业性缺无法显现,没有以岗位需求为主要依据,未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缺乏整合性
中职到高职的课程在名称、内容上的区分度不大,还会出现使用相同教材,这样的学习内容造成了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感觉没有新的元素与内容,课程资源反复浪费,还有些中高职课程则出现断层、脱节现象,这些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培养不能体现其层次性和独特性。
三.探索美发与形象设计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路径
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一种合作模式想要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它必须依托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衔接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本专业在2016年参与了“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本项目由专家李学锋教授的指导,探索课程开发从宏观(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到中观(课程体系)直至微观(学习单元)的内在联系。
1.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
第一阶段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的开展,其实有很多的中高职衔接亮点,但它是呈零星碎片的形式呈现,不成系统,无法形成教育教学规律,并且和高职阶段各自为阵,第二次中高职衔接工作会议中,再次深入与高职学校开展点对点(专业对专业,课程对课程)、手把手,系统设计并实施基于中高职岗位群,基于工作过程、认知规律、职业技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学制的中高职衔接系列工作,实践了从衔接两个层次教育的教学观念入手,形成共同的教学改革理念。
将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梳理,再次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的零星碎片如何集成加工,课程设置-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指南;共同展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制订课程标准;共同探索因材施教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模拟工作岗位实训;为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际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最终根据
2.固化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在前期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过程,现已完成课程开发与设计,正在进行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确立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采用“换砖原理”对现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整改,用“人物造型效果图”换了3节化妆课,用“礼仪与服务”换2节美发课;对高一年级(学期)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部分调整;对接课程:烫染技术、剪吹技术、化妆技术造型、美甲技术,对5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第一次了修订。让中高职之间互相了解需要,明确中职与高职课程之间的性质与作用,明确课程间衔接点,而行业企业对中高职的岗位群进行明确划分,对选择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四、中高职美发与形象设计课程衔接的反思与保障
在中高职的衔接课程缺乏科学的指导,中高职互不相让,要打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还需继续探讨;具体到开发那些课程,达到那些要求;中高职衔接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是双方学校共同完成的一个整体; 在中高职试点院校双方,提供足够的中高职衔接改革试点工作经费,用于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等。同时为保证衔接工作按计划实施,将风险降低至零点,中高职院校联合制订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鼓励本项目参加人员积极探索,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贵在行动,再深的水也得淌”,四川省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只是万里长征的起步,思路决定出路,探索有价值的课程体系,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在不断反思总结中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最终梦想成就未来,有原创性思维才能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