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明
陕西省西乡县第六中学 723500
作为老师,都希望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努力达成有效课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参与是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参与不是某一教学环节的“休止符”。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只有在问题已经解决或已得到某个结论后,学生才能获得参与的机会,以向教师展示他是否掌握了,或是否记住了问题的答案。
常见的方式是,教师讲完了某个教学内容后,用提问、组织练习等活动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并根据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判断教学效果。对此,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学生绝大多数的参与机会都只是在结果已经取得后才出现?为什么不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过程、思维过程?“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示范的解题或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答案,相反,他们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与教师一起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真实的过程,从而掌握方法。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就不再是“教师要我学……”、“教师要教我学……”等消极体验,而是感受到“我要学……”、“我想知道……”。
二、参与的基础不是服从,而是平等、认同。在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组讨论时,学生是七嘴八舌抢着发言,大家说得热火朝天,老师时时提醒“小点儿声”、“安静点儿”也不能让讨论得兴趣盎然的学生平静下来,但是,就在这时,教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容提了一个问题,结果课堂马上变得一片寂静,学生表现得与先前判若两人,在老师反复的询问下,也只有寥寥的几只手举起来回应。
这样的冷场与那种热烈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可能为此困惑、难堪、甚至于认为学生在装聋作哑而气愤不已。气愤也罢,难堪也罢,冷静下来,我们不妨想一想:学生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在小组讨论中发言,与回答教师的提问究竟有何差异?稍加思索,我们就会发现,二者最突出的差异是: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发言是自由的、主动的,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评价他人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回答教师的提问却不是这样的自由、平等。
通常,教师在确定提什么问题时,很少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觉得哪些问题值得研究,这样,教师的提问可能对学生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并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的参与不是他们自发的要求,而是对教师的服从。
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放弃这种被动服从的参与,提倡师生作为群体中平等的成员,课堂教学是整个群体的集体活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群体每个成员都对学习内容自由地提出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回答他人的问题、评价他人的见解,用自己的视角去丰富群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群体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和教师一起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平等、认同的基础上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是基于对教师的服从,他们只是消极被动地参与,是在行动上呼应教师而已。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生参与不只是师生之间在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他们在思维上的同步和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只看重学生形式上的参与,在课堂上,热衷于追求提问的数量,长此以往,即使那些原本爱思考的学生也会变得不愿思考,进而退化到不会思考,成为课堂上的“木偶”。在这样的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声音不绝于耳的情况,我们反而会更感悲哀,为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演出”的教育悲剧而心痛。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水平,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使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使学生与自己的思维同步、情感共鸣。
四、参与是沟通,不仅要表达自己,还要倾听他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的初衷一般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给更多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但是,我们在很多课堂上所见的小组讨论却是事与愿违:小组讨论不过是将“教师讲,学生听”翻版为“好学生讲,差生听”,或小组陷于无政府状态,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讲,甚至还抢着提高嗓门力求盖过别人的声音,课堂上人声嘈杂,却不知所云。这种状况反映出,师生对“参与是沟通,不仅要表达自己,还要倾听他人”还缺乏认识。于是,学生只是醉心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反馈或意见置若罔闻,根本无法沟通。为什么说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上述表现也反映出教师对“参与是沟通”缺乏认识呢?因为学生的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的模仿,回忆一下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情形:教师有权力要求学生对他(她)的话语认真倾听,但是又有多少教师能够要求自己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意见相悖时,能够耐心地听学生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呢?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倾听他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要改变学生不会参与、不会沟通、不会倾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教师调整自己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为学生提供既表达自己也倾听他人的双向沟通的示范。
总之,有效的课堂就应该是平等参与、和谐民主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