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基于 “工匠精神”下的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郝增宝
[导读] 工匠精神的培养对高职生就业、实现劳动者自我价值、确保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郝增宝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314
        摘要:工匠精神的培养对高职生就业、实现劳动者自我价值、确保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实训管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艺术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基于艺术素养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使其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服务,力求打造出一种工匠精神培养与艺术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氛围。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其主要从文化视角、哲学角度、手工业发展视域、工匠精神历史演变等角度进行阐述,尽管其角度不同,但是对工匠精神的表述存在共同之处。第一,工匠精神体现在匠人工完美、至臻的情感、态度所创造的造物,这些造物是对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对物的理解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其对人生世事的明悟与洞见。第二,匠人造物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了工匠精神,造物活动的过程是匠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创造、打破常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促使匠人进一步认同自己的职业,也能提高其造物的技能水平。第三,工匠精神在人际关系中也有体现,特别是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师徒父子的心传身受过程中,工匠精神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传承、延续,也让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和谐、亲密,实现对彼此的认同与理解[1]。
        综上,本文对工匠精神定义如下:工匠精神是匠人造物过程中对高品质作品、超高技艺不断追求,形成涵盖尊师重道、创新创造、尚美求真、专注卓越、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精神的高尚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匠人精神通过为人处世之法、师徒父子传承技能记忆来实现传承与延续,其可实现人际情感的沟通,让匠人在技艺传承过程中热爱自己的事业与技能,不断超越自身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
二、高职院校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实现学生个人发展
        对高职学生而言,培育、传承工匠精神可实现个人发展。企业招聘人才时要求人才具有严谨细心、勤勉刻苦、认真负责等优良品质,在校期间加强对高职生关于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让学生上岗后持续提升、发展、完善自我,在岗位中脱颖而出,实现其个人的发展。
2.实现劳动者自我价值
        以工匠的态度从事工作,可以让劳动者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时劳动者双手控制的作品就体现了其自我价值,因此通过工作,劳动者得以得到满足感。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通过这一过程能让师徒形成情感交流与行为感染,能让人与人形成相互认同,实现情感传递,形成亲密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工匠精神还可实现劳动者与他人、人与造物的亲密联系,工匠凝聚灵感、心血而创造的造物作为载体,其往往富有人情味、个性。
3.是高职院校生产及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存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忽视职业文化、内涵及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工匠精神教育落实不足,这也就造成职业技能培养存在不足,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初心。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可以从其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认可度来评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培养职业技术技能,还要培养职业素养和及精神,重视培养工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2]。
三、高职学生基于 “工匠精神”下的艺术素养教育路径
        对艺术类高职院校而言,要在以往的培养职业技能、学习职业知识、实训、获取就业创业机会、培养职业精神的基础上重视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加强以工匠精神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品位,重视文化育人,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弘扬、倡导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例如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品创作、拍卖活动,举办工艺美术专家论坛及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参观、参院传统工匠大师作品展等。通过开展这些艺术品交流活动、文化讲座,可提高学生对工匠艺术品的审美能力,促使其直观地感受到工匠精神,也能增强其兴趣,更加热爱自身专业,为进一步内化工匠精神创造条件。
        要与专业技能培养特色、办学特色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职业素养、校园风采、专业技能大赛,例如就小品汇报、专业技能、影视配音等组织比赛,通过竞赛、活动来检验、培养、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促使学生越发认同、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
        要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思政教育在职业精神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课堂教育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及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职业精神及职业道德。思政教育中纳入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加大弘扬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通过校园电子屏幕、学校官网、校园广播电台等媒体来开展对大师匠心、工匠精神的宣传,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专业特色等结合,推送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视频,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影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及认同感。
2.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生在校期间,其时间主要应用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高职院校要把握学情特点,把握学生个体的兴趣、行为、思想差异,以培养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对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就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上,要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要贴合企业生产实际,从而让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让其在掌握专业节能的同时形成多种能力,从而满足岗位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分析、把握学生的个性需求、专业发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中融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学生的个性需求、专业发展。针对性地应用分层分类教学,采用观点交流、内容研究、主题讨论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及自主意识。充分利用新型教育平台如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慕课等,开发交互式、在线开放式、多元化、人性化课程。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探索新型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建立结合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3]。
        专业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工匠精神,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突破创新、专注恬淡、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
3.加强实践实训管理
        与教学实际、专业特色结合,根据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技术技能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结合培养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及工匠精神。实践教学要重视结合传授专业技能与培养工匠精神,实践要严格、严肃,技艺要求精、细致,专业要坚守、热爱。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学校、企业双导师培养制度,学校配备校内指导教师的同时,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岗位管理员等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考核、技能训练及现场组织管理等负责。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外在表现及价值,从而让学生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较高的职业素养,形成工匠精神。
结束语
        高职艺术素质教育要从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视角,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艺术素质教育中;要促进人才培养理念的调整,通过转变传统的“技能本位”职业能力观,实现精湛技术与审美情趣的浑然一体,为高职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与艺术素质的培养进行合理的结合,探索出有效的途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燕妮.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 大观,2019(8):175-177.
[2]陈则怡.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 知识经济,2019(19):116,118.
[3]李梁成. 工匠精神视域下艺术类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4):73-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