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校本教研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口——关于年级组和教研组合力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高艳霞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已成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现实要求及紧迫任务。

        高艳霞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第一小学 8318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已成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现实要求及紧迫任务。笔者从合理授予教研组与年级组权利,使“两组”合力发展;增强教研组与年级组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办学品质的提高;强化备课组功能,以此弥补教研组与年级组间的工作缺漏;本校在促进年级组与教研组协调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四个方面介绍了拓宽校本检验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口。
        关键字:校本教研、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激励机制、合力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已成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现实任务。作为开展校本教研的学校来说,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着力点和切入口,制定围绕自身需求的校本教研行动计划,深人推进课改,不断拓宽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途径,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
        第一、合理授予教研组与年级组权利,使“两组”合力发展
        年级组与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两大重要“中介”组织。教研组主要组织学科教师总结交流教学中的经验,研究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学法指导,落实教学计划,指导教学工作等;年级组则主要负责本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协调和控制年级各科教学,对各班班主任工作进行指导、管理与协调,对本年级的学生负有教育指导、组织管理等的职责。其实,“两组”间虽功能不同但仍存在着许多共同点。首先,它们都直接面向师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师生获得发展和提高;其次,它们工作的目标都服从学校发展计划,出发点和归宿是相同的。在年级组和教研组并行管理的学校中,同一位教师肯定隶属于两个组室中,任何一方工作的顺利开展或者要取得实效,必然也受制于另一方,这就决定了“两组”间必须是协同配合的关系。为了调动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校实行“两组”交叉管理,年级组长也参与教学管理,修改完善了年级组、教研组考核办法,将本组教师献课、上交论文情况、参加教研活动等也列人年级组考核、旨在将教师个人成长与集体利益相挂钩,凸显教育教学为中心,为“两组”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增强教研组与年级组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办学品质的提高
        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如果对教师的评价只关心教学水平而不过问他在年级组内接受任务的态度、组内的合作、协调能力、班级管理情况;评价就会很片面。领导做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合理公正评价,就必须关心教师在教研组的工作状况,同时关心教师在年级组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同时尊重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职责,双方能够尽可能地共享彼此信息,力求更严谨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更理性地了解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态度。从而给教师-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
        第三、强化备课组功能,以此弥补教研组与年级组间的工作缺漏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研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教师办公地点在年级组,给平时的教学研讨带来了许多不便。成立备课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并为促进教师互助合作、专业发展起到了三种功能:一是协助教研组对本年级组的教学给予适时引领与指导,二是强化了年级组的管理功能,这使得备课组更关注年级间事务的合作,包括跨年级间的学科合作;三是备课组比教研组更强化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准备,实现了校本教研的常态化。因此,备课组的实质,是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但又不远离课堂教学;它注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但又不放弃对教师教学数量的计算;它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但也不放弃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考核。


        第四、我校在促进年级组与教研组合力发展的一些做法
        1、制定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保障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健康合力发展。由于年级组和教研组工作服从于学校整体工作。因此,我校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对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教研和年级组长的岗位职责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并依据学校实际提出了“构建以年级组为核心的学校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年级组的行政管理职能;教师在行政的隶属关系上主要在年级组,教师的办公、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长负责对年级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协调,配合德育处对年级中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考核等。两组建设的目标和主体是教师,同时还为不同教研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也符合新课改探索课程之间整合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加强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听评课活动、每月一次的大教研活动、外出学习汇报交流等方式,使教师对教研组同样充满荣誉感和归属感。
        2.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开展“研训”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
        针对新规划中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的目标和工作要求,学校同时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管理措施,包括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1)实施目标管理。首先校领导在全校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总体发展阶段目标,然后学校教师无论处于怎样一个年龄阶段上,怎样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软性目标和硬性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做到相统一,即对于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等必须有明确的达成度要求,而这些又通过在教研组和年级组共同活动和探讨的基础上形成。
        2)建立不同教师的长效管理机制。学校根据本校师资的年龄结构和水平,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了分类:纵向上划分为三个年龄段:横向上划分为合格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教育能手、学科带头人)-州级骨干教师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建立了不同的长效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出发,整合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不同功能,使"研训"融为一体。
        3)建立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涉及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教研活动方面工作、成绩和考评,学校人事部门如实记录每一位教师的数据。
        4)改革学校教职工学习制度。为促进年级组和教研组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学校每周下午的学习安排为:周一集中政治学习,周四年级组业务研讨会,周二至周五是教研组活动。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必须在各自依据学校三年规划基础上制定组室发展规划,同时再制定学期建设计划。每次会议和活动必须有主题、内容和记录,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有效研训为前提。
        3、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基于目标管理建立两个维度上的激励机制,即自我控制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的激励机制。所谓自我控制的激励机制,就是教师按照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以及自己制定的专业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融合,使自己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动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而制度保障的激励机制是通过学校行政对组室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的有效服务和支持,辅之于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不断促进集体和个体的发展,从而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文化的创建。
        总之,正如许多教育专家所指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作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欢迎和重视。我校探索校本教研建设的工作还在路上,但我们已欣喜地看到,两组建设正成为我校校本教研建设的平台和有力支持,两组的合力发展不仅推动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提升了我校教师的生命质量,更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2019年第3期
         《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5期
                钟启泉《课堂研究》华东师范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