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自然之形,创自由之作——以美术活动《丝巾变变变》为例谈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吴莉樱
[导读] 幼儿在进行艺术表现时总是能以最自然的状态和最本真的创作去赋予他们作品神奇的力量,正如《指南》中提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吴莉樱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藻江花园幼儿园 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 幼儿在进行艺术表现时总是能以最自然的状态和最本真的创作去赋予他们作品神奇的力量,正如《指南》中提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常常教师主导的成分比较多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和审美需要,作品都是以单一的形和简单的构图呈现,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形想象”是幼儿借助现有的物体或图形展开想象与创作的,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和创作体验自然之美是“借形想象”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个新的尝试,本文以大班美术《丝巾变变变》活动为例,从自然环境的打造、自然材料的选取、自然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自然创作几个方面来重点阐述在《指南》标准下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的新思考新尝试。
        关键词:借形想象  自然 教育教学
        亲近自然的倡导者玛丽.里夫金提出:“我们生于自然,进化并没有让我们超越自然,我们与自然密不可分,我们必须要与大自然建立联系。”在大自然中孕育着诸多自然元素是幼儿天然的学习场,爬树、种植、看水中的鱼儿自由游动的情景……这些都是大自然带给幼儿的美好感受和快乐。同时也蕴含了千千万万的形,五彩斑斓树叶落在地上,幼儿随意摆弄树叶留下的形就是孩子们可以创作的灵感;风吹过纱留下的痕迹就是形,也能给幼儿带来乐趣……如何借自然之形来赋予幼儿创作的灵感?这是值得思考和尝试的,在美术活动《丝巾变变变》中,从内容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我们都遵循自然的力量,让幼儿不断感受和体验,发挥想象力从而自由创作,体验艺术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一、创设自然环境,回归自然的学习状态
        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第一个感受就是孩子们围坐在教室中的固定的学习区内进行学习,不能说这样的学习没有意义,只是这样的教学开展缺乏了自然情境和自然元素。在《丝巾变变变》这个活动开展的时候正值初秋,丝巾色彩鲜艳、易于造型、质感丰富,是幼儿常见的生活用品,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在宽广的场地上奔跑,随着奔跑丝巾在风的作用下坠落留下的形是幼儿所没有关注过的,这里是否会有新的创作空间呢?在活动开展前我们在学习环境上进行了两次尝试。
1.第一次尝试,幼儿在室内进行教学
        在室内进行教学时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投入持续了3分钟,更多的关注是在丝巾的花纹上而不是在丝巾落地后的那个形上,其次是在室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场地的限制让幼儿的奔跑局限性很大,不易于幼儿充分的感受,基于此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
2.第二次尝试,幼儿在室外进行教学
        第二次将室内教学搬到了室外,这里我们放弃了教室中的桌椅,随之取代的是人手一块方形的软垫和丝巾,几乎每一个幼儿在进入户外场地的那一瞬间脸上开心的表情都是可以随时捕捉到的,幼儿最好的学习空间就在户外,自然界的风、阳光、空气都是孩子们感受美的重要元素。
二、投放自然材料,激发最大的学习兴趣
        许多有趣的自然材料是幼儿创作的理想之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有树枝、石头、树叶、花瓣、蔬菜、果壳等,像龟壳、蛇皮、种子荚、鸟的羽毛、蜗牛壳等是不容易见到的,那么在琳琅满目的自然材料面前,哪些是符合本次活动《丝巾变变变》所需要的呢?在活动中丝巾是活动的主材料,当丝巾落在地上随意造成的形,大班幼儿对大自然中常见的景和物这一类的外部轮廓有很强的敏感度,他们把丝巾落地后形成的“形”想象成了轮船、蝴蝶、房子、鱼……基于“借形想象”的目标和内容,在幼儿的眼中会先找到“形”,然后再用记号笔简单添画几笔,描绘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在这里我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将记号笔替换成自然材料,通过对自然材料的充分感知,再在丝巾“形”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活动中我们需要对话我们的幼儿,只有聆听孩子们的想法,才有可能筛选出能够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材料。材料越真实,吸引力就越强。
1.从自然材料的形状上,幼儿更喜欢没有太多棱角的,如圆形、椭圆的。
2.从自然材料的质地上,幼儿更喜欢光滑、没有刺的。
3.从自然材料的色彩上,幼儿更喜欢真实的颜色,喜欢树叶的自然色彩。
        在与幼儿的交流谈话中,针对幼儿的兴趣,最终我们确定了栗子、花生、松果、长短不一的树枝、鹅卵石、稻草和各种形状的树叶,共计7种。有的幼儿把栗子当做猫头鹰的眼睛;把长树枝变成长颈鹿的四条长腿;把稻草变成小刺猬的刺……这些材料的投放,让场地上的幼儿有了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转变自然学习方式,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第一环节充分感受丝巾变化变成的“形”之后,将他们接下来的创作融进一个自然的“动物王国”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玩一玩、想一想、摆一摆的过程中创作的更有趣。
1.自然材料展示,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对于不常见的松果、稻草、皂角等自然材料,在以往的教学中会由教师出示并请幼儿猜测教师讲解这样的形式出现,本次活动中教师改变了常规模式,将活动的主体幼儿推在了前面,将自然材料分别摆放在自然的藤篓子里,按照一定的间距排放,给足幼儿3分钟的观察时间,相互交流自己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材料?这些材料可能会是小动物的什么部位呢?在相对开放的空间里,幼儿能充分触摸到材料的质地,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于同一种材料有不同的想象。
2.自由拼摆自然材料,开展游戏“动物王国”。
        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调动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例如当丝巾的“形”已经落地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轻轻地蹲下来,仔细找找,这个“形”里面藏着谁?”“如果你找到了,将它的眼睛、嘴巴用合适的材料把它给变出来,那你可真了不起。”在“动物王国”这个游戏中,幼儿通过不断去寻找自然材料进行摆和拼,过程中幼儿很享受变,丝巾和自然物的多种不同的结合,一会儿一只长颈鹿变出来了,一会儿一只黑猫变出来了,又一会儿一只大象正在卷树枝……一只只动物就出现在了宽广的场地中,孩子们欢呼雀跃。
3.幼儿自主观察、合作创作。
        幼儿对于单个的形比较容易想象,但是对于两个以上的形想象还没有挑战过,大班幼儿对于有挑战的游戏会更愿意去尝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在《丝巾变变变》的大胆表现环节,幼儿个体的想象是没有难度的,都能根据丝巾的“形”想象,但是这里加入了同伴合作,在找好朋友的过程中,丝巾与丝巾交叠呈现的“形”又会出现不同,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合作讨论、大胆想象,作品的呈现就更加立体和有趣了。其中宁宁和昊昊两位小朋友的创作很特别,他们把两条丝巾交叠的部分想象成大象手拉手在跳舞,大象长长的鼻子他们用鹅软石排成了一个曲线,又将松果放在“鼻子”下面,好像在喷水……这样的一幅作品,凝聚了孩子们的匠心独运,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阐释。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价值,给幼儿的创作提供灵感源泉,体验大自然材料的美好、快乐及奇妙。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6次印刷
《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10月第1版第6次印刷
 
姓名:吴莉樱
学科学段:学前教育
电话:13775080150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藻江花园幼儿园
教材版本:《借自然之形,创自由之作》
出版月份:2021.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