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育视角下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王大华
[导读] 在关怀教育背景下,农村地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教育主体是学校、家庭、村庄,通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方式,构建农村教育主体结构,
        王大华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 重庆 402560
        摘要:在关怀教育背景下,农村地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教育主体是学校、家庭、村庄,通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方式,构建农村教育主体结构,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培养。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问题多与三个教育主体的变化相关。在家庭方面,由于农村家庭隔代抚养的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缺位。在村庄的教育中,许多村民相互不得罪的逻辑,再一次降低教育主体的地位。在学校方面,由于学校管理的方式存在官僚主义的不出声逻辑,进而造成主体行为逻辑的变化。在各个关怀教育主体行为的变化下,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治理农村校园欺凌事件,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关怀教育视角;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
        引言
        关怀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提升对校园欺凌工作的认识,从多方面进行关怀教育,比如学校、社会、家庭等,防止欺凌问题的再次发生。
        一 、关怀教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第一,在家庭环境方面,受经济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的家庭采用粗放教养的方式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务农。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家庭结构残缺、暴力教养的现象,还让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较少感受家庭温暖,从而在学校生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孤僻、冷漠、信任感低下的问题。在学校学习中,不仅会受到他人的欺凌,还会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出现欺凌他人的现象,这给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社会方面,受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社区结构的影响,也使很多学生缺乏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认为在校园欺凌的过程中不会触碰法律、道德等一些底线问题。一些被欺凌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往往忍气吞声、不敢反抗,进而再一次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成长。在农村留守儿童个体方面,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呈现出性格卑微、消极、过于自信等特点,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合群、自主性低,当出现问题时,往往过于敏感、嫉妒心较强、报复心较强,从而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氛围中。一部分的欺凌者会受到家庭暴力背景或经历的影响,进而在校园中常常出现校园欺凌现象,一些被欺凌的儿童也会由于父母缺位、安全感降低等因素,不断被其他校园欺凌者欺负,缺乏自主性和一定的存在感。在关爱角度背景下,农村地区学校规范制度主义不完善,加强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防治等方面缺乏力度,也没有制定反欺凌方案、设立反欺凌专项资金等,从而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影响。在学校层面,不仅存在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还存在对校园欺凌者惩罚措施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对校园欺凌者进行事前预防、事后警戒,从而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频繁,加上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从而使很多学生在受到校园欺凌以及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时,无法衡量自身行为是否得当、违法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关怀教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方式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工作,采用制定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应对方案,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等形式,引导学校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应对工作的重视,进而也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应对工作的合理开展。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中,可以构建社会参与、家庭参与、学校参与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不断将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工作提上日程,让更多人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社会管理方面,还要有效规范社会的不良风气、意识形态等,积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主流价值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良好社会环境、制度的约束下,合理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还能让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者,明确优化和规范自身行为的重要性,让其不再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环境中。
        (二)突出儿童关爱主体
        在关爱服务角度下,需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还要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提升家庭能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的作用。在妇联组织作用的发挥中,可以改善家庭生态系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空间,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和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知。学校还要发挥主阵地作用,明确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断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关心和爱护,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不断将学校的活力、社区功能、家庭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关心与爱护的作用发挥出来。在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主体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关心爱护的作用,教师可以定期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心理沟通、交流等,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校园欺凌问题以及自身是否参与到校园儿童欺凌事件中,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以及防止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重要性。
        (三)完善关爱服务法律
        农村留守儿童在关心与爱护的过程中,可以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关心与爱护以及服务的法律。政府可以构建法律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法律机制的建立,合理保障和尊重农民工权利以及留守儿童,也可以通过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有效化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才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关心、服务、爱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在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政府可以构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心爱护的经济机制,提升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从多个方面解决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心和爱护的经费投入问题,不断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进而也能防止校园欺凌问题和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校园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的作用,做好有关留守儿童的管理、协调、监督、激励的工作,避免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需要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强化社会联动的作用和优势,不断将基层组织、志愿者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让关爱服务体系成为社会共识,调动更多人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杨潇,郭惠敏,王玉洁,王昭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陕西省的调研[J].社会政策研究,2018,04:55-73.
        [2]胡咏梅,李佳哲.谁在受欺凌?——中学生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71-185.
        [3]杨华.教育主体缺失视角下农村校园欺凌成因及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6:86-98.
作者简介:王大华,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单位:重庆市铜梁区巴川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