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平
武汉市楚才中学,湖北 武汉 430050
摘要:一直以来,劳动教育在初中教育中存在感较低,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劳动教育缺少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生成绩没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因此容易被学校和家长所忽视,。然而,随着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渐提高,劳动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概念、效果和实践策略进行剖析,阐明初中劳动教育的价值,探究其在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为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初中;劳动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引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指出劳动教育对于建立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强调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这些论述,为初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中学生劳动少、不会干、轻视劳动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教师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真正关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多数中学生不注重劳动实践,忽略了劳动对自身发展的功用。因此,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劳动教育探索迫在眉睫。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的现实意义
人在自然中的核心目的就是生存,通过劳动获取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从而使生存从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可行性。可以说,劳动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特质。人通过劳动能够不断发现、创生新的技能,产生出一整套生存的智慧,从而能够利用和改造环境[1]。反之,脱离了劳动实践,人的一切设想都无从证实,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想也无法实现。
另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劳动也是人与人相处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劳动相互熟悉,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是社会劳动的一员。如果缺少劳动,那么每个人就会变为孤立的个体,不能融入社会生活中,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每个人生存于社会中,劳动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劳动的教育意义
劳动是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源泉,个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周围环境、社会的认知,提高对理论的运用能力,增强改变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外在事物的接受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中学生通过劳动,能够积累生活经验,发现课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产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同时,在劳动中,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机会增多,共同协作意识增强,在互帮互助中逐渐学会关注他人,有利于公共意识的培养。且劳动是一种身体与精神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劳动中不仅能够锤炼人的意志,还能够陶冶情操,让学生形成勤劳务实的品格。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感知生活,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劳动的社会意义
劳动并非是完全自发的、无目的的活动,它受社会制度和政治文明制约,又反作用于政治社会,推动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
例如封建时期土地私有,个人劳作并不会带来富足的生活,劳动成为压在农民身上的枷锁,直到新中国诞生,劳动者的身份发生了转变,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者,劳动的价值实现了自身与集体发展的统一。
劳动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纵观历史,许多重大发现和变革都脱胎于劳动。例如,在农耕时代,劳动教育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劳动者在农事劳作中,创造出先进的农用器械,使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以进步。
二、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引导学生在自然中感受劳动力量
自然是人类一切物质基础的源泉,我们日常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料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而连接二者的媒介就是劳动,人类通过劳动获得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因此,只有回归自然,才能够切实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变化。学校可以开展走进乡村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跟当地农民一起进行简单的劳作,通过最基本的方式体验劳动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衣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使学生对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加珍惜。通过这种实地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体会劳动的艰辛,锻炼坚毅的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也给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拓展视野的机会。
(二)注重兴趣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目标事物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激发出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明确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能大大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例如,可以开设趣味手工课程,教授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生活所需的物品,或者教学生做几种简单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食品和菜肴,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先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邀请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劳动教育技巧。
(三)建立家校联合机制,使教育贴近生活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长的场所,对于人认知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可通过家访、座谈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鼓励家长把家庭中的部分劳动大胆放手给孩子,由简及难,让孩子逐步参与到家务当中,同时对学生日常的劳动情况也可通过家长及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劳动现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对父母劳作的辛苦有更深的体悟,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还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有所助益。
三、结束语
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然而当前,大多教师和家长对劳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教育不关注,社会舆论也没有形成劳动导向,在多重影响下,很多学生对劳动存在抵触情绪和错误认知。因此,政府、学校、家庭应共同合力,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关乎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帮助青少年构建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能力,成长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宝伟.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20,No.451(06):28-32.
[2]钟斌.新时代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进展,2019,000(005):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