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人文关怀伦理原则的缺失及实践途径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宁丹丹
[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人文关怀则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伦理原则。
        宁丹丹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  545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人文关怀则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伦理原则。因此,新闻传播活动要以法律制度作为行为规范和伦理指引的前提;新闻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是实践人文关怀伦理原则的基础;坚持内容为王是实践人文关怀伦理原则的核心。
        关键词:新闻传播活动;人文关怀伦理原则;缺失;实践途径
        引言
        自媒体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通讯的一种传播途径。自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更加强调个体,注重细节,通过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来传达新闻信息。从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诞生以来,其以巨大的优势性影响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自媒体新闻传播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展示,与受众群体可以实现实时的沟通与交流,兼具覆盖性与实效性。用户的互动和交流也不受限制,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动画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身的观念和看法。
        1人文关怀伦理原则的内涵
        人文关怀的理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丰富的,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和对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的生活意义的肯定。在当代,人文关怀通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多重介入,实现对人的关心、爱护、尊重,最终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它的外延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等方面,其核心内涵是对人本身的一种根本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伦理原则,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命伦理原则,以人道主义的方式平等关爱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最小伤害原则(避免二次伤害原则),公正对待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给予他们起码的尊重甚至同情,把伤害降低到最小;良知原则,捍卫事实与真相,尊重被报道者的正当要求,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人文关怀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关怀是时代性、民族性和制度性的有机统一,融合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印记。它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出发点,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统一。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
        2.1传播对象不同的影响
        信息通过自媒体新闻传播实现了传播范围的扩大,并不断增加新闻用户,这也逐渐成为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创新点。传统形式的新闻用户局限于传统媒体的使用者或是某些没有条件使用自媒体的人,这就导致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很大。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高速传播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新闻传播者的数量与日俱增。每一位自媒体使用者都可以同时兼具新闻发布者、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信息评论者等不同的身份。新闻传播者的群体范围和受众人群数量的增加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受众就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监督,还可以有效缓冲新闻信息对社会的实质性影响。为此,我们应当结合群众基础来开展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变革,从而能够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取得巨大的进展,为新闻事业指明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2.2传播内容不同的影响
        传统新闻传播主要是依据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介。这些传播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发展阶段民众的实际需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新闻传播媒体的出现导致传统新闻媒体出现一种衰败的趋势。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与当前新型现代化新闻传播相比较而言更加闭塞,受众人群较小。

与此同时,在传统新闻传播形式下,人们往往会对新闻的内容进行甄别,这虽然导致民众不能了解当前发生的所有内容,但是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能够得到保障。作为一名理智的公民,我们需要通过新闻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新闻信息的正误进行判断,明确新闻信息的潜在价值,避免由于评论和观点的不当而对新闻当事人产生严重的影响。与之相反的是,新型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则具有更加广泛的新闻全面性,新闻内容与传统形式相比较而言更加丰富,多样性能够得到保障。此外,新闻内容更加具有深度,不断提升受众信息的接受能力,新闻信息的影响范围也逐渐得到扩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新闻在受众之间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对于社会大众参与新闻事件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为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奠定了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
        3新闻传播中重建人文关怀的策略
        3.1注重受众的需求和舆论引导的统一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新媒体新闻的传播会一览无余暴露在受众面前,一些记者的传播之所以让人不能接受,症结在于传播没有深入挖掘人心,传播过程沉闷乏味,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考。记者要善于运用技巧,抽丝剥茧,在传播中能让受众体会到人性的真实,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受众在兴趣盎然中感受生活的悲喜,感受新闻事件蕴藏的新闻价值,从而带给受众一种以人为本的思考和慰藉。
        3.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被传播对象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体现,也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在新闻传播中坚守和彰显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尊重被传播对象,这是记者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新闻记者要在传播前积极沟通被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换位思考,站在被传播对象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心情、想法等因素,在不侵犯隐私、不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下,合理地采集素材。这一点的把握对于弱势群体的传播和灾难性事件的传播尤为重要。比如,在汶川地震中,某些媒体的记者为了追求新闻时效,对被那些刚刚抢救出来的幸存者蜂拥而上,进行追问,甚至对救援造成了影响,这不仅是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更是新闻伦理问题,在这些记者眼里,传播竟然比救人更重要。还有些记者不顾被传播对象的伤心、恐惧,引导被传播对象诉说经历灾难的经过,并步步追问。这些传播都是不可取的,以人为本,保护被传播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人文关怀的首要原则,切不可单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需求,而伤害被传播对象。
        3.3以平等的视角关注民生
        转换传播视角,不仅仅是传播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记者思维方式的转换。在传播中,记者要始终秉持善良之心,注重沟通方式,用心倾听被传播对象的谈话,减少被传播对象的心理压力,从形象和语言上接近被传播对象,拉近心里距离。这种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传播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大力挖掘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的题材和内容,创作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作品,真正承担好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培育积极理性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精神养料。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20-09-20].
        [2]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276-284.
        [3]王旭.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M].重庆:商业故事杂志社,2015:69-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15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