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各项工程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内涝仍作为城市通病而严重困扰居民生活,海绵城市理念为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可在城市水文环境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就海绵城市与防洪排涝规划予以概述,探讨具体的规划原则及防洪排涝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完善防洪排涝规划提出具体策略,以作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研究
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构建一个更具水弹性的城市,可以明显提升城市的实际抗洪能力。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城市市容、公共交通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展开全面设计,以使得设计之后的城市状态,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工作区。所以有关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规划设计团队,需要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各个方面做出科学分析。
1海绵城市内涵
国家建设部推出《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是按照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对城市总体色块的径流控制,确保区域开发前后水文径流基本不变化,城市水系主要功能依然是保证低频率超标洪涝水的排泄通道,从9个方面对规划提出了概念性的意见。但城市河流湖泊作为单一的水面和绿地色块,简单的套用《指南》中的低影响开发措施显然不合适,也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适当探讨和延伸。这里把“海绵城市”延伸为一种城市雨洪整体管理的概念,将城市河湖水系和地下水系统作为蓄积、调节和净化雨洪径流的主要场所,统筹调控流域上下游、城市建成区内外洪涝水,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目前海绵城市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方面已经建成的城市向海绵城市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更适合城市初期的建设;另一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缺乏稳定的收益回报。
2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市盲目扩张湖泊萎缩,蓄水能力下降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极速发展,本来面积宽阔的河湖水面越来越少,绿地和河湖逐渐被人类侵占。湖泊、河面、洼地、绿地等具有非常良好的雨水存储、渗透、调节水量径流等功能,随着人类对城市建设程度不断扩张,使湖泊、河流等不断被填平、改造,生态系统分崩离析,面积锐减,使其强大防洪排涝功能被极大削减。
2.2海绵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不足
众所周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期,就对所在开发区域展开精细化的调研与定量分析工作,其目的在于准确识别出风险区域的位置与规模,划定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的区域,合理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以及湿地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观察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来看,却并没有将定量分析工作开展地较好,因为所采用的都是以文字形研究报告为主的基本定性方法,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并且易于操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具体来讲则是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都逐渐偏离了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并且因为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很少加以利用,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数据参数收集力度不佳,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够明显。
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研究策略
3.1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
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所描述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及利用自然规律,确保城市一旦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够使得城市发挥快速吸纳雨水、展开排水的工作能力,这同样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以及未来规划设计所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另一个层面展开分析,构建海绵城市能够不断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存储、净化以及排除能力,能够保证城市规划中的抗洪涝能力处于相对科学化的状态,避免海绵城市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涝问题。注重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是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只有概念明确后,才能够从整体上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有一个明确、深刻的认识。
3.2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的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加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完成雨水的排放还能够实现雨水的净化,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重点注意城市排水口与河流衔接处,保证进入排水口的水经过了严格的排污处理;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内部排水系统的实际需要,结合人工排水与自然排水,人工排水加快了排水的速度,但是同时也加快了汇流速度以及加大了洪峰,导致时段内洪水风险增加,有效结合自然排水与人工排水,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达到最佳排水效果。
3.3大力修建排洪蓄洪设施
为较好地控制城市范围内的洪峰量,应当合理扩大排洪蓄洪设施规模,提高城市整体蓄洪能力,以便在防洪排涝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在现有蓄洪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发挥公园绿地、运动场等在临时蓄洪中的作用,这样在洪水规模较大情况下,便能够借此进行引流,有效存蓄过多的洪水,降低城市排涝系统的压力,在洪峰回落时再排出临时蓄洪设施内的洪水。而且该类场所,在未经使用时可用作休闲娱乐,仅在雨水过多时,才发挥临时蓄洪的作用,提高城市对洪涝抵御能力。
3.4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要长远,因为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城市执政者,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来行事,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提高城市自身的洪涝调蓄能力。决不能“纸上谈兵”,让“百年规划”成为一句口号,要保持规划科学性、建设连续性,维护好文化传承性,保护好城市的个性、和谐宜居之理。就排水系统而言,要做到:(1)完善疏通城市主干排水体系,规划河道强制性红线,定期复核清淤城市河道行洪断面;(2)加大城区外中小河流疏通改造治理;(3)加强城市地下排水设施(调蓄隧道工程)建设,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地下排水设施(深层调蓄隧道工程)建设;(4)建设、改造过程中,严格城市防洪排涝建设的监管措施、责任追究倒查问责措施,坚决杜绝“样子工程”“豆腐渣工程”,不能搞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
3.5重视城区的海绵改造
受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影响,改变了原有地貌的自然生态,雨水存蓄能力显著降低,因下渗及透水部分的减小,地表径流规模得以扩大,增大城市内涝风险。所以,新城区建设中要善用海绵理念,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增设蓄水、渗水海绵设施,提高新城区对洪涝风险承担能力。而因老城区普遍面临内涝通病,要落实好改造要求,重视城市设施的海绵设计,提高地面透水、下渗能力,有效延缓地表径流的形成速度,起到良好的抗洪排涝的效果。
结语
海绵城市目前还是一个新兴概念,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步摸索创建阶段,对于技术研究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建设经验总结积累等都还处于探索发现阶段,离成熟推广还有很大距离。但海绵城市在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上有着广泛应用前景,需不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震,王露露.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经验探索[J].人民珠江,2019(1):121-124.
[2]戚勇,刘金金.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8(1):134-136.
[3]黄福云.探讨城市下水系统中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J].价值工程,2019,38(2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