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西峡市西大沟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二郎坪地体西段南侧,该区域出露朱夏断裂,为一主要区域大断裂,断裂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45°~50°,局部为80°,北侧有瓦穴子断裂,中部有多条次一级的韧性剪切变质带,区内发育的次一级断裂不仅是矿液运移的通道和贮集场所,控制金矿的产出、形态和规模,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剪切动力是地层中铅、锌等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的主要动力。区域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对铅、锌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极为有利。
关键词:西峡市西大沟、铅锌矿、矿床成因
1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二郎坪地体西段南侧,区域构造变动剧烈,岩浆活动频繁,金、铜等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条件极为有利,以朱阳关-夏馆断裂为界向北,区域地层从老到新为下元古界秦岭群、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第四系,其中秦岭群和北部的二郎坪群均呈断层接触关系。区域内构造发育,自北而南发育一系列规模巨大的NWW向韧性剪切带,这些区域性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区内构造蚀变岩型铅、锌、金矿点、异常的空间分布。其中以朱阳关-夏馆深大断裂最为重要,区内还发育NE向和近SN向两组断裂构造,在空间分布上成组出现、直线延伸、平行排列、断续分布,与NWW向构造组成网格状构造。在次级断裂和断裂破碎带中有加里东、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和伟晶岩脉侵入。区域内岩浆活动十分普遍,而且从早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燕山期都很剧烈。岩石种类齐全,从超基性到酸性以至于碱性岩皆有分布,面积广泛。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该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秦岭构造亚带二郎坪地体西段南侧。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变动及区域变质作用强烈,成矿条件较为有利。主要出露地层为二郎坪群大庙组和火神庙组及第四系。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下段火神庙组:为一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岩石类型齐全,以细碧岩为主,石英角斑岩及角斑岩次之。岩性为细碧玢岩、细碧岩、细碧质集块岩、细碧火山角砾熔岩、角斑质火山角砾熔岩、角斑质火山角砾凝灰岩、石英角斑岩、中性凝灰岩、含有少量闪长岩、绿玢岩、斜长花岗岩、石英斑岩等次火山岩分布。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中段大庙组:主要岩性为条纹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炭硅质板岩等。
第四系:主要为表土层、砂质粘土及现代冲积层。
2.2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以背斜为主,局部发生倒转。断裂构造以北西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主要有瓦房院—红叶岭韧性剪切变质带。该剪切带长约近百公里,宽约百余米,走向300-330°,倾向210—240°。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小,区内呈近等间距分布。
2.3岩浆岩
区内喷出岩出露较广,早古生代海底火山喷发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火山岩岩石类型齐全: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基性熔岩(细碧岩)、中性熔岩(角斑岩)、酸性熔岩(石英角斑岩)及相应的凝灰岩和含凝灰质的沉积岩(含凝灰质的变质砂岩及含凝灰质大理岩)。次火山岩主要为石英钠长斑岩。
该区北部为长探河岩体,南部为西庄河岩体。它们与区内铅矿体在空间和成因上可能有一定关系。西庄河岩体主要为加里东中期斜长花岗岩,岩体主要由斜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斜长花岗岩组成,花岗岩类型主要为重熔型花岗岩系列,部分为同熔型系列,均为加里东期古秦岭洋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同时岩浆的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提供热动力。
3 矿体地质特征
I号铅矿体位于矿区中西部,产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火山岩系中,矿体形态呈缓倾斜脉状,产状180-225°∠15-35°,蚀变带宽1.3-2.5米,倾角15-35°。矿体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脉地表呈环带状沿山头分布。
平面呈直径150米左右的椭圆形。矿体厚度0.89-1.45米,平均1.11米,通过地表探槽揭露及民采硐调查,在该矿体中部发现存在有具工业意义的矿体。矿石品位为Pb2.45-5.59×10-2。
II号铅矿体位于矿区中西部的西大沟,产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火山岩系中,位于I号矿体北侧,形态呈缓倾斜脉状,产状180-225°∠10-35°。矿脉地表延长约350米,蚀变带宽1.05-3.04米,矿体沿走向膨大收缩现象明显。推测延深170米左右。矿体厚度0.97-1.35米,平均1.17米,通过地表探槽揭露及民采硐调查,矿石品位为Pb1.58-5.19×10-2。
III铅矿体位于矿区中西部的西大沟,I号矿体南侧,产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火山岩系中,形态呈缓倾斜脉状,产状180-195°∠10-25°左右。矿脉地表延长约350米,蚀变带宽1.05-3.04米,矿体沿走向膨大收缩现象明显。推测延深300米左右。矿体厚度1.02-1.36米,平均1.29米,通过地表探槽揭露及民采硐调查,矿石品位为1.78-3.28×10-2。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矿床成因
根据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主要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规律等,初步认为矿区铅锌矿床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铅矿床形成过程大致为:在燕山晚期,伴随区域构造运动的进行,在该区发生了燕山期花岗岩浆的侵入活动,岩浆自地壳深处向上运移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地层中铅、锌、钼、铜等元素,至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在岩体接触带外侧构造有利部位成矿。
2、主要控矿因素
(1)虽然在矿区内未出现燕山晚期花岗岩,但矿区外围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活动强烈。这些花岗岩浆活动可以促使地层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而成矿。
(2)区内断裂构造为铅矿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空间,为最重要的控矿因素。该区内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的控矿构造,其次为北东向断裂破碎带。
(3)区内各类片岩中微量元素铅、锌、钼、铜等成矿元素丰度值较高,在燕山晚期花岗岩浆活动过程中,成矿元素可为铅矿成矿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
3、找矿标志
(1)地质标志矿体露头及铁帽:部分矿体延至地表,形成铅矿体露头。在矿体露头上常见共生矿物的氧化物如孔雀石、兰铜矿、褐铁矿等。
近矿围岩蚀变:矿区内常见近矿围岩蚀变为方铅矿化、硅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可指示铅矿体的存在。
北西西向破碎带:区内主要铅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所以也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宋峰.东秦岭二郎坪群蛇绿岩中的火山成因块状的硫
化物矿床[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2,(1):63-68.
[2]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等.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
新进展[J].中国地质,2002,(3):246-256.
[3]胡伟,喻广军,王昊,等. 河南省淅川—西峡县龙头铁(石墨)矿普查报告[R]. 郑州: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2016.
[4]燕长海,宋要武,刘国印,等.河南栾川杨树凹— 百炉沟
MVT 铅锌矿带地质特征[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27(4):249 254.
[5]燕长海.东秦岭铅锌银成矿系统内部结构[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