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摘要:近年来,企业在建筑施工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工程合同履约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十三五”期间取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1项,国优奖5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项,詹天佑奖1项,国家技术进步奖2项,省部级大奖38项。通过了“陕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国家专利22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30项,获得国家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奖19项,其他省部级优秀QC成果奖44项。先后荣获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年度公路建设行业诚信百佳企业” “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交协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 “工程建设诚信典型企业”“2020年第一批工程建设星级企业” “陕西省建筑业先进企业”“陕西省建筑业百强企业”“陕西省建筑施工企业AAA级信用企业”“陕西省重合同守信誉企业” “建国六十周年企业文化建设典范单位”“年度全国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和全国铁路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先后四次进入股份企业三级综合工程企业“20强”行列。
关键词:施工企业 三创 职工 创新 工作室
一、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从体系建设着手,完善顶层设计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以推进企业管理变革、技术变革、效率变革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实现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战略为出发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为工作重心。既要制定保障工作室正常运行的申请建立、硬件保障、日常管理、开展创新活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也要建立推动工作室健康发展的日常考核机制、工作室推出机制和工作室成员进出机制。强调工作室作为一个独立整体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工作室的日常行为规范,避免工作室进入封闭的静态循环,而是走向保持动态的正常运转。实施创新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从机制保障重点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劳模先进引领、职工参与的齐抓共建工作机制。
(二)坚持问题导向,与生产经营融合
职工创新工作室核心动能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对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活动模式定义为工作室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交流、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职工创新工作室只有不断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科学研究等活动,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发展、管理流程等瓶颈问题,才能获得行政的支持和认可。
(三)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
企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以工作室为载体,不断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全力为技术能手、岗位标兵、业务精英、专家骨干的培养,为群众性技术改造、科学发明、工艺改良、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在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工作室的号召力,凝聚一大批有胆识、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积极营造“赶、学、比、超”的良好工作氛围,带动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持续深化,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自身优势,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专业技术或技能素质水平的提升。为培养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方面人才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使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创新工作
紧扣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推动发展的主题,坚持“三个结合”目标定位不偏移不动摇。一是坚持与施工生产相结合。创新工作室主动介入施工生产,针对施工生产的难题、难点,及时组织职工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拿出最优的施工组织设计,拿出创新的施工技术方案,为施工生产排忧解难。二是坚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创新工作室围绕施工生产的急难险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技术革新、QC攻关、节能减排等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工作室积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工法,使科研成果落地开花,达到向科技要效益,向提高生产力水平要效益的目的。三是坚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创新工作注重在“四个一流”队伍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在创新中培养人才,以人才促进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授知识、绝招,采取“核心技术讨论法”、“典型案例示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用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武装职工群众,持续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成果→效益”的转化。
(五)成果应用转化,助力企业科技进步
一是健全创新成果宣贯及推广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建筑行业技术知识更新频繁,产品创新难度大等问题,才能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要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创新成果重在推广和使用,必须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保障机制,企业建立年度创新成果发布工作机制,广泛征集职工立足岗位开展的技术创新成果、新产品开发应用成果、工艺装备自动化和工艺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成本管控和节能降耗成果、管理提升成效等创新创效成果为核心,通过发现、评比、表彰具有推广价值、具有指导借鉴意义的成果,提高科研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合格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是设立企业创新创效专项资金,用于项目改造、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成果孵化、场地建设、宣传展览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从人员管理、项目审批、问题协调、推广应用等各方面保障资金使用,以满足职工创新工作室从发明立项到实际应用、从交流研讨到成果展示全过程的资金需求,促进创新工作室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三是大力推进企业各领域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各创新工作室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享革新成果。结合创新工作室特点,统一规划安排,把每一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打造成领域层面的翘楚,有的放矢,开展有侧重、具特色的创新品牌,规避缺点,达到成果共享,互助互利,既节省成本,科研成果也可在原有基础上也能得到提升。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媒介和服务功能,新建或完善现有网络平台,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网上推介系统,及时发布创新成果,并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报刊等传统媒介,开展互动式宣传,扩大创新成果影响力。
二、实施效果
(一)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创效的新平台
工作室大力加强了智慧化工地建设的研究,通过项目成立的“BIM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开发研究试验室”,让普通的工艺精细化,让复杂的工艺简单化。BIM技术在市政道路高架桥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2项;多个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其中获得中施协创新二等奖3次,省部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特等奖2次,中国中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铁七局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二)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创优的新平台
创新工作室的成果体现就是创新创优,企业创新工作室所设立的创新课题中已经完成的达到53项,完成施工专利申报96项,撰写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30项,获得国家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奖19项,其他省部级优秀QC成果奖44项。发表核心刊物28篇。通过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发挥,取得的多个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成本结余约2000余万元,成功为企业取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长沙市优质工程奖金”等荣誉,创优成绩显著。成为了科技强企的“创优”新平台。
(三)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创誉的新平台
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一线职工技能素质,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通过发挥劳模先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广大员工紧跟劳模步伐、争当生产尖兵,投身科技攻关、争创最佳效益,持续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切实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着力为企业自主创新、提速增效保驾护航。目前企业共建立的工作室中“张志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虎跃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先后被中国中铁股份企业命名为“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张志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连续被评为“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飞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也在云南省委副书记王予波调研项目过程中给予了充分肯定。成为了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创誉”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