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世博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雨洪管理及景观提升方法。海绵城市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与园林绿化充分融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鉴于此,文章从园林绿化工程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角度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几点思考
引 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管理与发展中面临着新的、突出的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而凸显的,便是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多,导致地表雨水大量滞留,同时不可避免地为城市排水系统带来负担。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充分遵循了生态优先原则,将人为措施与自然途径相融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不仅增加了城市土壤含水量,减缓了城市内涝。同时,气候得到了有效调节,城市环境也大有改善。海绵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涵义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像海绵一样,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还是环境的不断变化,都应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就是当下雨时,能够及时吸收水、储存水、渗透水、净化水,当城市建设以及园林绿化需要时,又能及时释放水并充分加以利用。不同于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海绵城市是利用自然的力量,将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并促进了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系统梳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协调各个给水、排水环节,结合其复杂性和长期性,统筹考虑。
2 海绵城市与园林绿化工程的联系
与良好的给排水系统相结合是海绵城市构建的重要所在。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较好的排水系统是能够储存生活中自然水,同时能够与自然力量有效结合进行排水,在对其有需求时将水量进行相对应的释放,从而合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当中,工作的重点就是将城市建设同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比较重视经济发展,这样就存在破坏水循环系统的问题,按照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有关需求,可以进行全面水循环系统的相关设定,这也正是另外一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应用的解释。与园林绿地以及植物等自身的特征相结合,就能够将当前的城市建设为海绵城市,比如说在湿地相关的范围减少积水现象。由于绿地能够如同海绵一样,自动调整水资源,为此,在实际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还应该不断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实施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海绵城市所具有的作用。
3 海绵城市理念融入于园林绿化的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新城中路景观提升及两侧海绵绿化工程位于某区新城中路的西侧,其为提升项目,道路长度约2.92km,原规划退线面积约72000m2,现状道路两侧可实施绿化宽度约3m—18m,面积约50000m2。另外,工程建设包含建筑立面整治、绿化、广场铺地、生态水系、艺术花池、部分人行道铺装、指示牌、休息坐凳等。
3.2 海绵城市构成方案
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开展园林绿化工程,借助绿地可以像海绵一样自动调节水资源的优势,同时关注海绵城市构建要点,科学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方案。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工程建设要点,确定海绵城市园林建设规划内容,工作人员还需要参与海绵城市负荷预测工作。
以往工程建设期间,大部分施工单位追赶施工进度,并没有处理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施工规划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发挥海绵城市的功能特征,因此当下进行园林绿化建设需要重视海绵城市的负荷预测工作,并进行科学的计算,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其次,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模仿自然水流,以此作为园林绿地建设的平台,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建设的合理性。另外,建设工作需要考虑到气候特征等自然因素对海绵城市功能特性产生的影响,需要针对自然环境自主调节的特点,引导绿地吸收更多水源,并将其存储于给水系统中,可以在后期供水不足时使用。城市进行区域排水、给水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各地域的规划情况,城市区域排水系统应该与园林景观、重要河流结合在一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此优化城市海绵性能。除此之外,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情况,拓展绿色空间,完成植被选择、种养等工作,强化海绵城市节水用水的能力,比如增加湿度、温度调节等功能,进一步挖掘绿色植物、绿地的海绵作业价值,通过园林绿化工程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3.3 园林绿化工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策
3.3.1 发展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即通过在屋顶上种植花草树木,把屋顶打造成环境优美的屋顶花园,利用预留一定厚度的土层、砂层蓄积雨水。大量的降雨通过屋顶绿地的吸收作用,延长了进入地下市政管网的时间,推迟并降低排涝高峰。同时,还可以将绿地中蓄积的雨水用于灌溉、清洁等,循环利用。所以,屋顶绿地在合理利用降水的同时,显著减小了降水形成内涝的风险。另外,“绿色”的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能发挥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调节生态。屋顶绿化不仅是指在房屋顶部进行绿化,还可以引申为在各类市政构筑物、桥梁(立交桥)、露台等不适合大面积造园的构筑物顶部种植树木花卉。屋顶绿化作为一种新型、立体的景观绿化模式,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3.3.2 城市隔离带绿化带的优化改建
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在提升改造道路绿化带、隔离带时,应考虑采用人工湿地、下沉式绿地等方案。依据地形设计,在地势较低的水洼地带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植草沟,从而形成人工湿地,利用人工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将道路雨水汇集到绿化带。并且在非机动车道使用透水砖和带排水孔侧石,增加道路的透水性。
在新城中路景观提升及两侧海绵绿化工程建设环节中,从环保与城市生态治理维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园林绿化工程引入海绵城市理论,需要发挥理论的职能作用价值,构建雨水系统提升城市抵抗雨水灾害的能力,借助植物以及街道规划等方式,让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拥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集水型绿地建设期间,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进行,分析城市供水能力,考虑到城市内涝存在的风险,掌握地下水长期过量采集存在的隐患,还需要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意识到城市水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实际状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分区实施、系统建设、类型全面、重点突出等原则进行项目规划,将利用绿地、建筑与小区、道路与管网、广场、城市地表水系作为实施载体,确保城市水系统拥有储水、用水的功能,考虑到城市生态治理需要,应该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期间,构建独立的排水片区、水系统,以此保障城市开发的雨水系统可以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恢复、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改善,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治理水平。
3.3.3 广场、公园及小区的建设和改造
新建住宅小区、公园、广场等,应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布局,再优化各项设施。同时,考虑提升改造现有公园及老旧小区设施,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要求。通过综合景观水体调蓄、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在建设或改造市政广场时,应在周边规划建设多层级生物滞留带,地面铺设透水砖,替代传统的大理石等不透水铺装,结构层采用一定厚度的砂层和卵石垫层,替代传统的二灰土垫层。由于砂层和卵石垫层孔隙率较高,能锁住大量水分,在雨后缓慢渗透至土壤,增加土壤的含水率。
住宅小区及公园建设或改造中,应设计和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线,将市政雨水井同公园内设置的雨水收集池相互连通。在小区或公园广场底部建立雨水调蓄设施,在汛期可以蓄水,解决公园内雨水排除不及时造成的积水问题,在旱期利用收集水灌溉园区内绿植,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总之,住宅小区及公园的雨水:一方面可以储存在土壤层中,增加土壤含水率,改善园林植物的立地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调节使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同时,还应选育和储备耐水植物,并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推广使用。
4 优化城市园林工程的建议
4.1 理念引领,循环优先
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和“生态文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引领市政工程建设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城市治水思路,优先将生态水文循环理论中的降水作为市政工程及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核心元素,围绕蒸、渗、滞、收、存、净、排、补、释等要素施工,促进城市削峰调蓄,控制径流量,为水的循环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的改善城市内涝的现状。
4.2 建设规划,环保为重
建设海绵城市,特别是在园林绿化层面上,要预先安排好规划工作。还应注意在规划建设时,城区内的排水系统应与园林绿地、景观、河流、湿地等相连接,让河流冲击沉淀物能与园林空间相结合,充分发挥园林绿地以及绿地植物的海绵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规划海绵城市与园林绿化时,坚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的原则,避免大规模的大挖大填,这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尤其要重视的要点。
4.3 优化设计,提升能力
优化城市市政及园林工程规划设计,通过海绵体的绿色下渗铺装建设,提高城市防洪防灾减灾能力、改善水环境、节约用水,提升水资源的保障和调蓄能力。并通过“绿色生态+灰色管网”的组合,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及管理体系,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铺筑路面工程措施采用渗透技术维持其水分循环的可持续性,为有效减少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美化环境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4.4智慧调控,协调发展
城市市政及园林工程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效用水,实现“海绵城市”与新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实时监测预警暴雨和透水铺装系统积水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地表径流量,形成智慧调控城市雨洪的有效利用。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对于园林绿化建设,不仅最大限度地在绿地区域内实现雨水的蓄积、净化与渗透,将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园林绿化相结合,为今后城市建设以及园林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必将实现园林绿地建设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运用[J].孙丹阳. 现代园艺.2017(08)
[2]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研究[J].周庆龙,宋萍萍.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05)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杨建兵.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1)
[4]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工程中的应用[J].周伟科. 中国高新科技.2019(23)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刘斌秋. 中国标准化.2019(24)
[6]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丛芳. 智能城市.2020(03)
[7]海绵城市理念下居住区绿地规划探讨[J].冯雪. 现代农村科技.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