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在工业4.0发展之前,传统工业以资源消耗与大力开发为主,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生存的危机。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多重解决方案的应用,当前的生态环境已经相对改善,正在向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共处方面发展。本文以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相关性和统筹建设探讨作为研究题目,具体论述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概述了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内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统筹建设问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相关性;统筹建设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对于生态文明的战略实践进入到了关键时期。一方面,生态文明从系统控制的角度,囊括了人类社会安全生存的诸多要素,并将此类要素关联到了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实践之中;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研发了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有效的将生态文明战略,转换到了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顶层设计”高度,进而加强了“建设中发展,发展中建设”的新理念[1]。下面以此为出发点对主题展开具体讨论。
1、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内涵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系统性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降低污染”方面。具体应用中,要求以当前建筑项目产品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条为准,在建筑的设计环节、材料与设备环节、生产施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建筑运营管理环节,建立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体系。从当前的应用经验分析,其特征集中于“生态建筑”的研发设计与“生产管理”的“绿色化”方面。
1.2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的研发成功,一方面,吸收了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风水学”技术;另一方面,从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问题治理的角度,科学的将古代知识理论和现代需求进行了匹配,实践了“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科学理念。就内涵而言,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水”与“城”的关系为基础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方案,能够为城市环境提供一种类似于“海绵”功能的过渡空间,进而化解城市洪涝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环境的场景。通过对海绵城市方案的应用,既解决了“城市病”,扩增了“空间绿色空间”,也有效的提升了“城市品质”,创造了一种能够“诗意的栖居”的新型城市类型。
2、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相关性分析
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虽然属于针对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对其内涵的理解,与对其实践应用效用的总结,可以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有属性,为其提供了相关性研究的可能。下面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分别从应用原则层面、应用目标层面、应用方法层面对其相关性展开具体分析。
2.1应用原则层面的相关性
从应用原则方面看,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都是对于生态文明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因而旨在解决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关的建筑生态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应用中,二者都将应用对象瞄准了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化解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二者均采用了“节能”与“和谐”的理念,构建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2.2应用目标层面的相关性
在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中,二者均以系统性的效用生产效率提升作为应用的基本原则,转变了以物质生产效率提升为单一目标,扩增了应用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应用目标定位,除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之外,又增加了客观环境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主客相互作用”的新目标,使“天人合一”的理念转换到了实际的现实发展之中。
2.3应用方法层面的相关性
从应用方法层面分析,二者共同体现了总体经济体系中的“系统控制”思想与“体系化管理”思路,进而通过思路转变,创新了应用实践层面的新方法。比如,在绿色建设中对的系统性设计与体系的项目管理,以及在海绵城市应用方法中的,城市文明整体建设等,都是从方法的层面,全面转变了粗放式发展方向,将其转型到了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行业与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增长方式”[2]。
3、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统筹建设分析
在现阶段对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进行统筹建设,既要注重发挥行政管理层面的制度优势,也应该积极促进协同合作,扩大协同效应,并配套的培育一些适用于统筹建设的人才,推进统筹建设阶段的系统性实践。具体分析如下:
3.1“统筹规划”,发挥管理制度优势
首先,需要从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方案的共性因素进行发掘,明确二者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功能,进而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大项之下,运用“统筹规划”的思路,设计统筹规划方案。其次,要注重我国城市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战略之间的关联,发挥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优势,通过宏观调控的路径,在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构建起一个具有共性的“城市环境”建设目标。第三,在设计方案与管理制度配套完成的条件下,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加快统筹规划方案实施中的资源优化配置。
3.2“协同合作”,增强资源优化配置
“统筹规划”属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理论设计,因此,在执行操作层面,要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而言,一方面,在明确统筹规划目标之后,要运用当前已经经过实践证明,确定其有效的全要素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建设方案、建设主体、建设范畴、建设内容,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在“协同合作”机制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的数据化管理,将“协同合作”转变成为可以进行定量管理的资源数据采集、分析、统计、中心分析,实施动态化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注意的是,“统筹规划”中的“协同合作”,需要以协同效应,将基本的统筹建设物质生产效率,扩增到效用生产效率提升高度,进而确保“统筹规划”方案实践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同步增长[3]。
3.3“培养人才”,实施系统配套建设
“统筹规划”与“协同合作”的实践,离不开“大数据”的数据化管理,因此,需要配套的对专业型人才进行综合素质培育。建立与“统筹规划”方案,相匹配的“培养人才”方案。具体而言,既要注重以案例的方式,进行知识结构方面的全面培育;也应该通过业务技术的训练,使实践管理人员能够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优势与数据分析部门的技术应用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根据“统筹规划”项目,以及“协同合作”岗位设置,合理的配置各类人才,真正做到“材尽其用”,最终构建可以实施系统配套建设的核心管理团队,使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的统筹建设落到实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属于单独分立的实践方案;由于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共性特征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在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的新阶段,积极发掘其共性相关因素,从而运用统筹规划的方式,将二者纳入到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之中,发挥其资源优化后的比较优势,推进我国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工作。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既有共同化解生态危机的共性,也具备独立系统联动后,降低环境污染与解决现代城市建设问题的属性。因此,建议在现阶段,一方面,增强对二者共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借助对共性因素的发掘,研发设计一些具有统筹建设价值的应用方案,真正发挥出资源优化整合后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升其效用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陆红梅.建筑绿化、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第七届建筑绿化发展暨海绵城市建设(上海)高峰论坛[J].园林,2019,11(8):92-93.
[2]任国瑞.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综合体技术应用研究[J].居舍,2018,13 (22):70-71.
[3]褚彦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建筑雨水设计[J].给水排水,2019,53 (S1):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