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山东菏泽 2745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市场对食用鱼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扩大,因此,淡水养殖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淡水养殖行业中,由于养殖环境难以保证、养殖密度逐渐增大,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从而影响了鱼类的健康生长,给当地的养殖经济造成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淡水养殖鱼类发生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已经成为当下养殖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大事。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疾病;治疗方法
1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的原因
1.1自然原因
1)水温。水温指鱼类生长的水域的平均温度,一般而言,鱼类会对水域温度有一定要求,如鲤、草鱼等多生长在15~30℃的水域;而罗非鱼、遮目鱼等多生长在18~30℃的水域。一旦水域温度发生改变,超过鱼类的适应范围,那么鱼类就会经受不住而容易引发疾病。此外,水温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暴发率升高,如在春末夏初之时,水域温度多在15~25℃,在这样的温度下小瓜虫病的病原体很容易生存下来,从而威胁到鱼类的健康。
2)溶氧量。溶氧量指的是氧气在水域中的溶解量,溶氧量是鱼类得以健康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一旦水域中的溶氧量发生变化,鱼类的生存环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出现。如水域中的溶氧量下降,可能会造成烂鳃病的发生,而一旦溶氧量低至1mg/kg,有些鱼塘甚至会出现大批鱼类惨死、翻肚的现象。而如果溶氧量增多,超出鱼类的承受范围,又可能导致鱼类气泡病的发生。
3)酸碱度。酸碱度指鱼类生长水域的酸碱度,在淡水鱼类养殖中要重视水域的酸碱度,将酸碱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也会出现鱼类不适应而造成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如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水域酸碱度在7.0~8.5之间;一旦pH值低于5,会造成水域过酸,从而不利于鱼类生长;而一旦pH值大于9.5,水域则呈现碱性,从而引发鱼类不适,造成鱼类死亡。
1.2人为原因
1)操作粗放。有时候,在鱼类捕捞、储存、运输过程中,人工操作过于粗放。如人们使用带钢叉的工具来捕捞鱼类,可能会破坏鱼类自身的保护膜,给鱼体造成伤害,而在面临水中的病原体时,鱼体造成损伤的鱼类难以抵挡病原体的侵入,从而容易引发疾病。此外,在运输过程中,一旦人们管理不当,如将病鱼和健康鱼类混在同一个集装箱里,病菌就会相互传染,从而使健康鱼类受到病菌侵蚀。
2)饲养密度。在人为因素中,影响鱼类健康的原因还有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也会对鱼类的健康生长造成威胁。如在水域面积有限的鱼塘之中,人们投放大量小鱼苗,在鱼苗长大的过程中,彼此的生活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从而使鱼类难以获得应有的游动空间。由于投食有限,鱼类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较为激烈,一些小鱼难以获得充足的食物,从而影响到自身的生长。此外,在鱼群密集的水域,一旦发生疾病,水域难以稀释相应的病菌,导致鱼类很容易出现大规模感染的现象。
2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疾病
2.1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指的是由于病毒入侵所造成的疾病,在淡水养殖鱼类中,经常会有病毒性疾病的出现。举例来说,最容易发生病毒性疾病的物种之一是草鱼,而在众多疾病中,草鱼最容易感染的是出血病。患上出血病的草鱼,一般其腮部、头顶、眼眶周围会出现充血的现象,而整个鱼体颜色变暗变黑。患上出血病的草鱼很容易死去,一般而言,一旦患上这种病,草鱼的死亡率可达到70%以上,并且发病周期短,2~3d内便会死亡。
2.2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指的是由于细菌感染而引发的疾病,在淡水养殖中,一些鱼类也时常面临细菌性疾病的威胁。如草鱼经常患上细菌性出血病,一旦患上这种病,草鱼首先会出现轻度出血的症状,如在口腔、鳍基等部位发生出血;其次一旦病情逐渐变严重,一些草鱼甚至会出现整个体表出血的症状,并且腹部也会逐渐膨大开来,某些部位出现红斑点。
此外,鲤和草鱼也非常容易患上烂鳃病,一旦患上这种病,鱼类首先会出现游动较慢、头部变黑、食欲下降的症状,而随着病情逐渐变严重,通过对病鱼鳃部的观察,可以明显看到其鳃部出现泥灰色的斑点,或者整个鳃部呈蜡黄色。当然,在对细菌性疾病进行观察时,要将其与一些类似的寄生虫病进行明显划分。
2.3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指的是鱼体内由于出现寄生虫而引发的常见疾病,在淡水鱼类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粘孢子病,在鲤群内部经常会发生粘孢子病。发病时,鲤的鱼鳍上会出现一种灰白色的胞囊,随着疾病愈发严重,一些病鱼的眼睛、肠道等部位也会出现相关的胞囊。二是指环虫病,在鳙和鲤群中,也会发生指环虫病。患上这种病的鱼类,其鳃丝上会存在指环虫,而在吃食物时也很容易出现炸群现象。三是车轮虫病,在鲤群内部,有时候也会发生车轮虫病。如每年5-8月是车轮虫疾病易于暴发的时候,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刚开始时在小鱼苗内部不易察觉,而一旦这种疾病发展到中期,一些小鱼苗便会出现离开群体、独自狂游的现象,等到了后期,小鱼苗会出现呼吸困难、逐渐窒息的情况。四是锚头鳋病,在草鱼群内部可能会出现锚头鳋病。每当到了夏季,水体便会逐渐升温,而合适的水温便为锚头鳋病的流行提供了天然的生长温床。一旦患上这种疾病,草鱼鳞片的光泽便会逐渐变淡,到了中期,鱼体可能会呈现出血的状态,并且伴随着食欲下降、躁动不安的症状。
3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3.1水环境的调节
只有保证鱼类良好生存环境的维持,才能够促进鱼类正常的健康成长,所以养殖人员要加大重视程度。细菌以及病原体的主要生存区域在水底的淤泥中,所以要定时的对淤泥进行清理,并对养殖区域进行定时消毒,在容易发生疾病的时期之前,要做好防御措施,从根本上预防鱼类发生疾病。而且要加大对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避免水质的恶化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并且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
3.2科学的喂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一个科学的喂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根据种类以及生长时期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的营养摄入。政府要对养殖行业进行大力的支持,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养殖人员手中,并且针对养殖人员落后的喂养方式进行更正,以更加科学的喂养模式来保证鱼类的健康成长。
3.3水质调控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以更加科学的方案来进行鱼类密度和种类的管理,这就要求养殖人员要进行不断地学习,以更好的了解鱼类的特性,来进一步的提高鱼类养殖的密度,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对水质进行合理的调控。
3.4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治疗副作用较小,但是中草药治疗具有治疗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所以会降低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中草药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将中草药以合剂的方式呈现,能够给养殖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进一步的提高了药效。
结束语
淡水鱼类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对水产养殖非常的不利,如果不及时控制,会严重影响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对于淡水鱼养殖常见病要从根源进行分析,了解常见病的形成原因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预防常见病的出现。当淡水养殖中出现了常见病,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进行补救,保证灾害不会大面积蔓延,从而影响整个鱼塘的产量和质量。在进行淡水鱼常见病的防治时,要注意应用科学的方法,避免对鱼类造成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方志军.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江西水产科技,2019(8):36.
[2]李建胜.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6(7):174.
作者简介:
蔡志强(1982.9-),男,汉族,山东菏泽,大学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