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环境应急管理现状和对策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吕炯炯1 贝美娴2 秦凤3
[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1身份证号码:33028119830503XXXX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2身份证号码:33028319890826XXXX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3身份证号码:53032319880808XXXX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315000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整体呈现成果与不足并存的局面,本文首先分析环境应急管理现状,随后总结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现状;对策
        引言: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意味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将发挥更大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环境应急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相关部门通过制定对策解决问题并更好地落实管理任务。
        一、环境应急管理现状
        1.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与区域实际情况关系密切,理论上应当在充分的现场考察后确定环境应急管理要点并制定应急预案。但是管理部门在建立应急预案时常常缺乏从实际角度出发的原则,制定的预案通常偏离实际,导致开展实际工作时缺乏有效的依据。部分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本质认识不清,在建立管理工作方案时没能合理分配各项管理任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遭遇较多桎梏。
        2.部门间工作不协调。环境应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并非单一部门亲为即可顺利完成,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方可顺利落实工作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见部门之间协同不佳甚至是互相推诿的现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稳定的现场秩序,如果应急管理、公安、消防等部门没有及时到场落实必要的安防保卫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现场应急管理工作的不稳定度,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现场冲突。另外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通常需要调用大量社会资源,在人力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应急管理的部分工作项目开展难度较大,自然降低环境应急管理落实质量。
        3.管理手段落后。环境应急管理手段直接决定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当前管理部门采用的环境应急管理手段普遍传统;工作人员现场发现环境问题后上报,管理部门接受到问题后方能派人力现场处理。由此可见当前管理部门更多采用事后管理方式处理环境应急事件,不难看出这种响应模式是相对被动的,不仅降低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理效率,也不利于应急事件的有效处理。虽然近年来管理部门逐步配置信息化手段,但是整体应用和实践停留在浅层,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手段的威力。
        4.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素养偏弱。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是落实各项环境应急管理任务的坚实后盾;由于环境管理部门属于基层机构,人员配置以及来源相对一般,具备高素质人员配置较少的客观不利条件。由于工作人员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偏离正确工作方向的情况,甚至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管理部门不重视人员在职培训也是导致管理人员综合素养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应急管理工作的标准要求以及现场面对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如果管理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储备,现场工作开展自然是困难重重。
        5.宣传力度不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在于树立全社会保护环境、处理环境应急事件的意识,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质的行为。有效发动社会力量、更好地完成应急管理任务也是有关部门面对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能够意识到宣传工作重要性的管理部门相对较少,管理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单打独斗阶段。在没有开展充足宣传工作的情况下不利于全社会建立正确、全面的环境应急管理认识,最终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环境应急管理对策
        1.优化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门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秉承控制风险的原则制定可靠的环境应急管理方案,确保环境应急管理方案能够起到发现并排查环境风险因素的效果。

相关部门在制定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时应做到对管辖范围内所有地区的实际考察,确定制定方案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有关部门落实有关环境管理的各项任务。另外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加强特殊时段特殊地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根据特殊时段环境制定特别方案,妥善安排特殊时段特殊地区下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例如生态环境部门充分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建立重点企业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确保环境应急管理任务落实到位。顺畅的现场上报体系是落实环境应急管理任务的必要举措,应急人员根据现场检查发现的环境应急事件及时上报,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部门的应对能力。
        2.增强部门间的联动效应。高效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方可实现;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虽然由生态环境部门主导,但是还会涉及到较多部门,如果各部门之间无法顺利协调工作自然不利于环境应急管理任务的完全落实。因此在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环保管理现状,切实分配每个部门应当承担的职责,通过对环境管理事务的深入分析确定合理着力目标。环境应急管理过程也是对全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生态环境部门的现场治理行为通常要调用到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结合环境问题现状保证各类资源及时到位,保证管理工作顺畅开展。此外应急管理、消防、公安及属地政府等单位也要做好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协调工作,在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现场工作时给予必要的支持。
        3.提升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人员综合能力是落实环境应急管理任务的重要保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考验工作人员的治理能力,更是对其综合能力的考验。因此应当人员自身以及部门管理两方面加强人员能力培养工作,首先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回顾并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并达到在总结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加强经验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储备加强对各类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实现对各类现场情况的灵活处理。生态环境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应急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综合技能,使工作人员灵活应对更多的环境突发事件场景。
        4.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宣传力度。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部门的分内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生态环境部门在根据现实情况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加强注重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公益主题活动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人员建立对环境应急管理的正确、全面认识。宣传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提升全社会参与环保事务的意识,进而实现调用全社会力量参与环保工作的效果。
        5.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也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将现代科技成果与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结合,显著提升管理工作技术含量并实现更优质的管理效果。相关部门应当意识到科技成功的巨大作用,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科技技术;比如管理部门可以应用各类先进的治理设备,增强现场管控的执行效率。建立环境应急监控体系则提升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应急管理现场的全面监控,并将实时监控结果反馈到管理部门处,帮助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环境的变化情况,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管理方案节省宝贵的时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为管理部门分析应急事件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提供有效手段,进而达到更好地追根溯源效果。此外政府部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环境应急管理相关产业,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作用。
        结束语: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发展模式下的作用已无需赘述,有关部门在开展环境应急管理的进程中要认识到现状中不足和问题,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增强联动效应等方式优化工作体系,从而发挥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应有效力。
        参考文献:
        [1]罗楠,陈刚,李玲玲,颜飞,宿因.日本环境应急管理经验及启示[J].环境保护,2020,48(22):71-74.
        [2]赵柏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建议[J].应用能源技术,2020,(10):28-30.
        [3]张倩.新媒体环境下应急管理的舆论引导研究[J].城市党报研究,2020,(10):94-96.
        [4]姚庆烨.新形势下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7):172-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