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2月4期   作者:白洪煜
[导读] 在高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洪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在高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是体育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优质养料。高校体育文化要考虑“为谁培养人”的使命,在此前提下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该文化是形成大学生健康体魄与和谐精神的重要资源,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格,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价值意义。其中包括了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三个方面,需要从物质、精神、制度文化上齐抓共管,共同构成完整的大学体育文化体系。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继承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性、差异性与不均衡性的特点,具有锻炼、凝聚、导向等育人功能。强化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以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以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建好社团营造校园氛围,形成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巨大合力。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体育文化  育人功能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人获得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以实现可持续成长的重要物质依托与精神依归。“大学文化所涵养的精神意蕴和人文素养会耳濡目染、如沐春风般地陶冶熏陶学生的精神品格,对其价值观念、人格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个特定场域内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结果。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对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被视为主体人经由体育类活动强化身体素养与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调节自身情感与协调群体关系能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风范与价值判断。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鲜明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会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而2000后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再度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良好的体育文化对于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1体育文化
1.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夏商时代,表现的主要形式为竞技性的对抗;周代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中的射艺就是一项体育项目,把运动与礼仪教育揉合在了一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术盛行,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各种文化繁荣,围棋、蹴鞠、马球及捶丸等项目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武术理论及其体系的发展始于秦汉,到魏晋时期,武术发展日趋成熟,完全成熟则在宋元明清时期.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太极拳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民间流行的传统体育游戏也是中华体育文化的根基,如杂技艺术、踢毽子、打陀螺等,是从自娱项目发展成竞技活动的.所以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传,是当代传统体育的灵魂所在。
1.2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衍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它涵盖意识、行为和物质三个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的使命要超越于身体运动。体育文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物质载体。培养高校师生健康的身体,塑造和健全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文化一项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拼搏竞争意识和树立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高等教育面向的教育群体自主性学习强,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比较独立,如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的氛围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高等学校办学理念比较开放,文化的传递模式应该是多渠道的,积极与校外体育文化互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另外,体育活动的许多形式是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在体育活动中会体现出竞争意识的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历史使命,应当以突出大学生健康发展为首要任务,科学地规划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以学生在校园的空间为运动场所,强调校园精神的群体文化。高校师生充分认识学校体育文化内涵,在校园环境中利用师生共同体验活动,创造体育物质财富和体育精神财富。
2高校体育文化的类别与建构基础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是形成大学生健康体魄与和谐精神的重要资源。高校体育文化一般可以分为:包括体育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风尚等在内的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传统、体育规定、体育条例等在内的体育制度文化;包括体育场馆、体育雕塑、体育器材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依存,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科学而完整的体系。观照三者之间关系,体育物质文化蕴藏的育人元素始终处于体育文化的基础地位。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丰富的场地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体育物质文化起着基础保障和基本支撑的作用;体育精神文化始终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在师生共同奋斗的精神层面极具引领性,是大学生获得精神愉悦与身心和谐的重要路径,是形成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重要动力;体育制度文化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努力方向,为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了依据,是高校体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
        我国高校有着重视体育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一以贯之的科学实践。近代以来,一大批教育家重视并推动高校的体育运动,把体育文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南开大学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张伯苓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等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他认为“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足见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正是这样的指导思想,推动引领了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强调体育精神对学生潜能的开发,高校校园在体育文化的影响下,生机勃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作为体育文化和高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具备鲜明的时代价值,是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特点与功能的研究,是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科学发展的基础。
3.1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的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征,有别于世界其他高校体育文化。同时,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正在国际化,逐步融入国际高校体育文化大家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特点表现在:
3.1.1底蕴厚重的继承性与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体育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体育文化积淀。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很好地继承了这些优良传统,获得了文化建设的厚重根基。其中特色最为鲜明的诸如舞龙舞狮、武术、龙舟竞技等活动项目,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与本校发展历史、办学理念、体育教学等方面密切相关。伴随着2006年舞龙舞狮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舞龙舞狮活动的高校越来越多,成为高校进行体育文化展示,校际乃至国际交流的重要展示项目,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而走向世界,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亮丽标签。正是借助这种继承性和民族性,高校体育文化实现了“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规范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为载体,滋养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熏染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陶冶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提供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方式”。
3.1.2特色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成为这个时代的命题,时代同时也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这就使高校体育文化具有了浓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即在保持高校体育文化民族性特点的同时,日益与国际接轨并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元素。一方面社会资金进入高校,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的高层次建造,带来了社会化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高校也在体育文化的塑造方面探寻并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体育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体育科学化。在具体运动项目方面,主要体现为田径类体育项目的影响扩大,网球、击剑、长跑、马拉松等项目逐渐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并呈影响扩大的趋势。
3.1.3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
        就国家层面看,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等体现国家意志的体育文件,表明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但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门性文件、规定或者条例并不多,即使有也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基本上很难执行到位而被冷落。不可忽视的是,高校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存在受制于地域、经费、观念、传统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就地域影响看,北方大学生的运动主动性更强但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弱于南方高校;就经费投入看,北京与东部沿海省份高校在体育文化的投入上数量更大,因此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示范效应也就更为广泛,中西部高校的经费投入不足,体育文化建设的社会影响力较弱;就观念看,基础教育阶段片面强调智育成绩,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不同学生之间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并不均衡,整体上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仍呈下滑趋势;就体育传统而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更趋向于个人化的锻炼,有轻视室外特别是田径场锻炼而以健身替代的趋向,“野蛮其体魄”的任务还需要继续引领和强化。
3.2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不论是观看比赛还是亲自参与体育运动,人们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都从中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让作为运动主体的人体会到力与美,受到道德熏陶。“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处于高等教育的特定范畴中,具有不可争辩的育人本质。”体育文化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其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大学生健全身心的重要路径。换言之,缺乏体育文化熏陶的大学生很难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基于身心和谐的锻炼功能。
        从体育文化早期的娱乐休闲到今天高校体育文化中重要的强身健体功能,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身体素质的重视和正确认知,因为只有经由体育锻炼,才能获得健康的体魄和精神上的愉悦。“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浸染到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内涵。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过程,是大学生必须突破自我心理与身体极限的过程,是战胜自我惰性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获得生活学习与工作自信的身心基础。正是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和置身其中的体育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
3.2.2基于团队合作的凝聚功能。
高校开展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建制性特点,大学生朋辈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拔河等体育运动项目对团队的协作精神要求特别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具有良好协作精神推动团队成绩的优化;另一方面团队间相互支持带来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又影响大学生个体,强化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这种经由体育活动而获得的大学生交际面的扩展、集体荣誉感的获取,都是体育文化凝聚功能的鲜明体现,也是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
3.2.3基于价值追求的导向功能。
        大学生群体社会历练不够、经验不足,处于关键的“拔节抽穗”时期,进行适切的价值观引导特别必要。体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导向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绝不轻言放弃,培养大学生拼搏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个人健康发展。处于一种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当中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以及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突破‘身体锻炼’目标的范畴,在更广泛的社会目标中实践终身体育,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
        新时代的校园是与时俱进的,始终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基本准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价值体现在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完善过程,坚持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种方式和重要举措。
4.1 体育精神价值追求
        新时代的体育精神需要把当代的体育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相结合,才能有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平等、公正、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在体育精神中得到完美的诠释。没有爱国的体育运动是不健全的,在有正确信仰的前提下发展体育运动,体育精神才会上升到爱国层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要反映师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精神理念、体育道德。
4.2 体育人文价值的现实需求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体育与健康息息相关,高校体育课程现已改为“健康体育”,可见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技能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困难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压力释放,舒缓紧张的情绪,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4.3 创新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它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随之改变,社会文化不断变革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校校园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理性去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此基础上使学校体育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让学生感悟体育文化独特的魅力,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以便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体,在体育实践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竞争所需的各种素质。
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命感
5.1 体育文化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体育教育要主动为人民健康需求服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我们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5.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新时期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主人翁精神,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高校教育本质日益清晰,教育目标明确“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在信息化教育中,要深度理解体育文化时代使命的新要求,树立“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把体育课开齐开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3 完善体育课堂文化
        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校园文化的历史使命逐渐清晰,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体育课堂文化是学生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助于学校的校园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相互产生的情感交流。当前体育课程思政路径不断优化,人们对学校的体育课堂文化有了新的理解。
5.4 塑造体育课程文化
        学校体育课程合理性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尺度。新时期大学生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加强,学生试图摆脱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机制羁绊,这需要引起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的思考。体育课程文化重新认识,需要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中更多地创新体育文化。
6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表现
        毛主席在 《体育之研究》中认为体育能让人“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体育文化有着健身、强心及兴国之重任。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性人才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涵盖了思想品德教育、技能教育、美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等。体育教育不仅指的是上好体育课,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人的品格,提升体育素养.体育被赋予了更多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参与促进人的身心,把人格教育作为体育的价值诉求是教育赋于体育的神圣使命。再好的文化教育都无法替代体育锻炼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背后隐含的是“体育是培育精英的绝佳路径、体育的本质是精神教育的体悟”。体育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教育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更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成长,通过体育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是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古希腊人“崇尚肉身的自然性”和“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精英”的观念深深根植于现代西方大学体育的教育之中。诚如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K?ingsley)所言:“体育能够给英国的特权阶层提供痛苦的经验和耐久能力,塑造坚强的人格和体魄,使他们有能力和意志完成上帝的使命,而这正是严酷的体育训练在精英教育中的意义所在”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6.1健身强心功能
        “生命在于运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既已将运动视为生命存在的形式,运动对高校师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体育运动影响人的健康状态和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和高效工作不仅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健康,还需要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相互协调运作。生理学家们相信 “适量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呼吸功能,刺激中枢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运作,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推迟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功能退化,延缓衰老”,这一结论已得到科学实验证明并广为人们接受。高校师生是从事脑力劳动较多但运动量相对较少的群体,长期的肢体运动不足,导致部分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育人质量的重大问题。脑力劳动只有辅以体育运动,让身体各器官参与活动,得到一定的刺激,强化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让身体各方面协调统一,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因而发展先进的体育文化,促进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对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改善工作和学习效率起重大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在促进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对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据科学家研究,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有助于人们增强兴奋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物质。适度的体育运动,对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有明显的帮助。适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适应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作用。“生动活泼,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给参加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和情绪”。 此外,参加体育比赛也是治疗心理脆弱,培养坚定意志,培育良好社会人格的方法。因为激动人心的拼搏过程和大起大落的竞争结果的反复刺激,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人们的抗压能力和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心理能力,促进身心和谐。
6.2激励导向功能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安全感、尊重感和成就感的满足,而体育文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对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包含竞争性、规则性、组织性成分,包括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极限等竞争与超越精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公平比赛的公平竞争精神;团队意识、团队奉献、团队互信、团队互动、团队互勉、团队互助的团队精神。这些精神能激发高校师生的精神力量,满足高校师生的精神需要,使他们有引以为豪的成就感、得到尊重的敬重感和参与其中的归属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使高校师生能够理解和认同高校体育文化,激发师生对体育运动、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的动机,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各种运动会中,不管是团体项目上的奋勇拼搏,还是个体项目上的突出表现,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这都能极大地激励高校师生的爱国情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高校体育文化能体现目标激励,尊重激励和参与激励三层激励平衡发展,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同时其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注重参与的世界观以及和谐身心的健身观能将高校师生引导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上来,把低俗庸俗、审丑媚世的生活情趣引导到健康文明情怀上来。当今社会一些消极、悲观、颓废心理状态极易弥漫到高校校园,而高校的年轻人身心均处于将熟未熟的状态,可塑性较强,社会化程度不高,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而高校亟须积极文化的激励,正确文化的引导,高校体育文化中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精神正是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一剂良方。
6.3规范德育功能
        规范功能是指置身高校校园环境中的师生在受到这种环境下的文化感染、熏陶和教育的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行为也会受到这种文化的规范和制约。高校体育文化的规制性特征要求人们遵守规则,尊重法制,高校体育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行为规范以及道德规则,形成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来影响和规范个体行为,对高校师生员工的育体行为和日常行为形成广泛的约束。校园文化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部分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育,逐渐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成为大学生行为的内部约束力,即内在规范。而体育制度文化作为校园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外部规范。

此外,学校的德育课程一般进行一些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理想教育以及行为规范和文明习惯教育,而德育的关键在道德实践,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中威武的体育场馆的使用规则,琳琅满目的体育器材的借还手续,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体育名人胜事也在无形中激励着师生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体育运动中公平竞赛精神,公正裁判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都体现着非常“正能量”的体育精神文化,在此文化熏陶下,高校师生更容易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作风。
7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新时代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现将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7.1学校不够重视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学校层面的重视,但是体育文化并没有受到等同的重视。体育文化作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一环,因其功能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给予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相关人才缺乏,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文化育人并未受到重视。
7.2学生不够重视
        中小学阶段作为高校教育的前驱,很多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和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院校,从而在实现任务时会忽视体育课程。而高校作为中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延续,要做好“接力”工作。加大力度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认识体育运动,参与体育活动,感受体育文化,塑造强健体魄。
7.3学校设施落后,场地狭小
        新时代下,体育文化的需求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场地需求和设备支持。但是由于学校不重视,预算不充足,资金来源单一等原因,多数高校的体育场地狭小,设备落后,不具备举办多人活动的条件,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实际发展总与计划相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7.4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使高校体育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但据调查,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善的规定来对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计划、开展、落实、监督、评价以及反馈,制约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8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8.1更新观念,强化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延续,其培养对象,也就是大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小学阶段的影响。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体育文化建设从高校角度说只是“中间阶段”。必须做好国家层面设计,“前延后伸”。“前延”就是要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培养和熏陶,重视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加大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的力度。要增加体育课时,合理设置体育考核内容,发挥国家层面的“指挥棒”作用,增加体育成绩在评优评先尤其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真正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好。“后伸”就是要注重在全社会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让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优先选择,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体育运动是高质量生活也是事业发展、家庭幸福的基础性保障,以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学校的小环境,再以学校的小环境带动社会的大环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前延后伸”的中间环节,高校要切实重视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至关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体育文化不断积淀对学校品位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对师生员工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的增强,以及对学校持久发展所发挥的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8.2建立健全的体育文化育人机制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的增加了体育文化育人的阻力。健全的体育文化育人机制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文化传承效率,也是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想要消除体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高校首先应该将体育文化输出放在和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以总体部署、逐一细化的模式建立健全的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机制,力求构建上下联动、责权清晰的教学体系,使每个部门、每位教师都能各司其职,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首先,高校应该将体育文化和德育思想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各部门应合理分工、协同配合,共同为体育文化育人开路,从教材编制、活动策划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促进体育文化育人机制的落成。其次,除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策略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与体育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领会体育精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体育品格。最后,高校还应该建立与体育文化相匹配的考评机制,将体育文化考核纳入高校评价体系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加重视体育文化的吸收,也能让体育文化育人机制有始有终,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长效开展。
8.3多措并举,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保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骨骼。”[8]制度的刚性决定了其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从国家到高校都应结合国情和校情建立切实可行的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制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让各种指标更加系统具体、可量化可操作。“高校体育文化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产生‘有形’的强制约束,由制度约束逐步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要未雨绸缪,通过制度消解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责任认定制度,消除学校、老师、学生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高校要切实把体育文化建设的长远设想和近期规划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和勇气,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高校要制定体育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制度、场馆设施使用制度以及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奖惩制度等并切实保障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使之能够落实落细落地。要通过健全制度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对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育人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方位客观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把评价结果和高校政绩、高校排名以及政府拨款挂钩。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上形成制定、落实、检查、监督、评价、反馈再到制度完善的良性互促机制。
8.4渗透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对体育文化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多数大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不仅难以领会深刻的体育精神,也无法以体育文化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言行提供有力的参考标准。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想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所要开启的第一个教学程序,就是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体育文化,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文化基础,既能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也能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
        比如,在“羽毛球课程”的相关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之外,还应该适时的渗透现代羽毛球的起源、发展以及我国羽毛球运动等相关体育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羽毛球历史的发展脉络,既能扩充学生的人文储备,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羽毛球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羽毛球、热爱体育的美好情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羽毛球运动中,努力为我国羽毛球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实现体育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发挥了体育文化的育人功效。
8.5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
        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必要的资金作为保障。“体育具有实践性特质,任何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科学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体系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必要基础和物质保障。”[10]在高校发展经费的总蛋糕中,如何合理分配体育文化建设的份额,需要高校以足够的智慧、魄力与情怀向体育文化倾斜。在多渠道筹措经费方面,需要高校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尽可能做大蛋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业和各社会团体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高校要充分用好国家的政策杠杆和制度红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高校还应该通过争取校友资助以及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等途径,充实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资金。在经费划拨上,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经费投入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溢出效应,给予充分保障。要在学校规划过程中留足体育文化建设的场地资源,提升建设品位,把体育硬件设施建设成学校名片,通过体育主题雕塑、固态宣传标语以及大型体育宣传画等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8.6融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虽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阶段,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人生和未来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重点完善学生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个人品格,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而为学生开启精彩人生。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大多向学生反复灌输正确的人生理念,不仅收效甚微,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体育文化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涵盖了体育知识、体育发展史和体育事迹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可以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也是非常优质的育人资源。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应该在德育中融合体育文化,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更充沛的滋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体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比如,在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搜集关于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及锻炼价值的文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武术文化产生初步感知。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著名武术家叶问先生为传扬国内咏春拳、为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奋斗一生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一代宗师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够深受感染,从而建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8.7提高思想认识,上好大一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人的思想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达到对应的高度,才会有理想的结果。很多人认为体育是少数人的专利,觉得自己体育不好,也没什么特长,对体育运动不太感兴趣,殊不知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在提高思想认识方面,可以效仿国内知名高校清华大学的做法,集全校合力上好大一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是高校的新鲜血液,也是我们进行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受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及高考升学压力的重负,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想让大一学生们重视体育,必须要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对大学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每年的新生开学季,清华大学都将全体体育教师和大一新生聚集在一起上第一堂课,同时还邀请各学院的知名教授讲授他们的经历和对体育的认识,聆听清华人的体育故事。清华下午4点钟以后不排课,鼓励学生们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从大一开始逐渐养成锻炼习惯,最终构成清华的体育文化。诚然,不是每个大学都会像清华大学那样拥有百年历史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传统,但在高校体育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更细,可以委托体育学院或者公共体育教学部把大一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当成军训一样的规定动作,形成惯例。每所高校都有自己本校的体育历史和故事,开一个有仪式感的全校体育教师与大一新生的见面会,一起回顾本校有关体育方面的发展史,了解本校体育的内容和要求。如果能有一个别开生面的新生见面会,最起码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会提升一个层次。大一新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就像一张白纸,对新校园的很多认识都是懵懵懂懂的,如果体育文化教育能够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播下体育锻炼的种子,势必会开出体育习惯之花。
8.8组织体育比赛,为学生树立公平竞争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化局面。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都要迈入社会,社会上既有残酷的竞争,也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虽然我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生存的前提应该是公平竞争。学生只有具备超强的自律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才能更好的抵御社会上纷乱的利欲诱惑。体育比赛的核心精神是公平、公开、公正,这无疑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积极组织体育比赛,为学生树立公平竞争观念,使学生在校园阶段就能够适应竞争,将来踏入社会也能秉承道德至上的信念参与竞争。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篮球友谊赛。在赛前,教师应该向学生细致讲解比赛规则,并根据规则设立明确的奖罚制度。对于违反规则的队员,要先给予警告,如果仍然出现严重的违规行为,不仅该队员要退出比赛,整个团队也会因此减分。在严明的比赛规则下,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任何竞争行为都不能凌驾于公平和规则之上,学生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必然会遵循公平原则约束自己在比赛中的行为,既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公平竞争观念,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8.9利用体育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高校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情操,也是高校在体育文化育人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体育是国之根本,学生强则体育强,体育强则国家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自1932年我国刘长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以来,一代代体育人都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体育事业,不仅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崛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信仰。因此,体育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武器,高校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文化,培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深刻明确自己身负的时代使命,从而身体力行的为祖国之富强奋斗不止。
        比如,中国女排一直是国人的骄傲,她们用汗水和泪水铸就了一块块闪耀的奖牌,也为祖国赢得了尊重和荣光。高校在体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女排比赛视频,带领学生领略女排队员的飒爽英姿,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中获得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在颁奖仪式上,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铿锵奏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必然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挥洒内心的爱国热情,事事以祖国荣誉为重。
8.10打造校园风尚,营造和谐的立德树人环境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数是在校园中进行的,校园也是开展体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场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校园环境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影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大力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风尚,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从而体现环境育人的卓越效用。
        比如,高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体体育文化宣传标语,学生在学习和行走时都能看到这些标语,久而久之也会在意识层面深刻领会不懈进取、勇于创新的体育精神,进而将这些思想感悟落实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和道德修养,真正将体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社团作为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自组织,在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体育类社团是占比最高、吸纳学生最多的学生组织,在高校体育类社团举办活动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增强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认可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体育类社团积极引导,要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在社团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方面提供服务;高校要制定鼓励社团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让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要统筹校内资源,给体育类社团组织活动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要积极培育社团文化,培养社团骨干,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参加各种体育类社团,营造积极健康、阳光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8.11优化体育运动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资源差异较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江河湖泊、树林、山丘等地形进行加工改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身场所。如安徽工程大学的香樟营地和水杉营地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小树林和小河进行改造的,营地内设有高空绳索、攀树、攀岩、独木舟、扎筏泅渡等户外运动项目。这两大户外教育营地既很好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又完美地解决了营地建设需要的树木和小河等必要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可谓因地制宜的成功典范,同时为本校的师生员工提供了非常好的休闲建身场所。如在东北地区开展的滑冰、滑雪课程,“迎风雪,战严寒”,在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品质的同时可以体验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在南方地区开展游泳课,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还有不少高校在园林里的小路上铺设光滑的鹅卵石,光脚在上面走路犹如在进行脚底按摩,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来刺激脚底的穴位,可以更好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8.12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体育文化育人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铸造学生德育修养的工程师,也是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军人物。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保障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体育文化育人的师资队伍,以期发挥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比如,高校可以邀请教学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使教师能够在体育文化育人工作中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利用学生的“向师性”,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文化育人质量。
8.13建设新媒体平台,拓宽体育文化育人的渠道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教学形式屡见不鲜。新媒体平台不仅具有高速高效、资源丰富等特点,也是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新兴途径。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的优越功能,积极建设新媒体平台,拓宽体育文化育人的渠道。比如,高校可以建立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定期推送体育知识和运动员事迹,学生浏览之后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能领会其中的体育文化精神,对完善学生的体育素养和道德情操大有裨益。
8.14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们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9 h,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从上述的年龄段及上网时长分析,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网民主力军.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在体育文化宣传方面更及时调整策略,做到紧跟潮流才能与时俱进.传统的校报、墙报、校广播等旧媒体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可以充分运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校园网、手机报、微信群、QQ群、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做好新旧媒体的融合和优势互补,逐步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传播模式.虽然国内高校都有自己的官方体育网站,但大多数以部门概况、教学、科研及竞赛为主,主要以教学管理常规及招生为目的,没有发挥其服务广大师生、传播体育时事资讯及提供优质资源共享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五花八门的手机APP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95%以上的高校都有相应的手机APP对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及日常体育锻炼的运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因为是学校规定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体育硬性指标,所以每天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还是非常高的。学校可以借助这类网络运动APP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体育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北京大学,利用悦跑圈app用于监测学生的跑步数据,对男女生公里数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不达到规定公里数的体育课视为不及格。安徽工程大学利用乐跑APP来监测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完成30次以上的乐跑练习,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知道大学生关心的体育问题,在体育资讯的推送方面就会更有针对性。安徽工程大学还在乐跑APP上做了一个有关学生最关心的体育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人群的健身运动处方,体育运动中安全问题及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办法,常见的心肺复苏方法,体育题材的励志电影和经典的体育赛事,专门的体育频道链接,还可以增加一个师生交流互动平台用来反馈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围绕当前的体育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开辟一个有关运动收获的有奖征文专题栏目,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运动故事和经历,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的平台会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只有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才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覆盖面广,渗透在学校的各个领域,以体育课程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为主阵地,注重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学校体育部门应协调各个院系和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明确各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把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个部门绩效目标考核,建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注重量与质的双向评价.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细化各类活动方案,鼓励引导师生参与学校各类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我的体育文化素养,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9-09-11.
[2]马德浩.具身德育: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理论视角[J].体育学刊,2020,27(04):1-6.
[3]陆凯,杨连生.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9):101-104.
[4]李志霞,李志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7):136–138.
[5]郭可雷,仇慧,平杰.他山之石:英国公学体育育人的经验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91-97.
[6]戴红磊,于文谦,于英.文明进程中的身体退化——对中国大学体育育人现状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05):101-105.
[7]黄江涛,梁生强.教育新常态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04-108.
[8]曾伟,宋友林,葛飞,等.民族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69-72.
[9]高鹏飞.具身道德:学校体育何以“立德树人”的困境与治理[J].体育与科学,2020,41(02):80-86.
[10]李春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22-26.



作者简介:白洪煜(1984.11.14---)男,满族,辽宁开原人,教师,职称: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体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