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探讨

发表时间:2021/5/2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黄琦 陈志木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的提升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导致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武汉恒泰智业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430070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的提升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导致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即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应合理规划乡村,积极引导乡村发展。这不仅需要结合村庄的实际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的规划进行调整,还需要优化村庄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文化发展,使村庄发展跟上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然而,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并不平衡的现状会影响村庄规划发展的道路。因此,加大力度钻研和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成为新型城镇化下村庄科学规划发展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庄规划;发展道路
        引言:村庄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是乡村振兴中重点考虑与提升的要素。因此,为落实国家对于村庄建设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其应在透彻分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整体发展、整治及管控方案,优化空间布局、保护提升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计、改善村民住宅条件、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实现高效精细化管理、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基于上述背景,探讨新型城镇化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对于改进当前村庄规划现状、研究相关理论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下村庄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不实用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尽管国家对农村的村庄规划部署安排了与其有关的编制工作,如村庄的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以及美丽村庄建设规划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庄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其也存在技术标准多样、规划类型多样、管理部门多样、部分内容重复等问题,使得规划不实用、农村工作效率低[1]。
        (二)规划不切实际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许多村庄在进行规划时为了省时省力或是其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佳等因素,其具体的规划工作存在无视村庄建设现状,套用城市规划模式,盲目规划新村,亦或侧重空间布局安排以及建筑形态设计、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度不足、规划编制过程中未能较好引导公众参与等问题,使得村庄规划在当前的城镇化背景下难以得到实施。
        (三)用地指标紧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许多村庄存在“一户一宅”政策难以落实以及老村空心化的现象,这就使得仅有的建设用地指标被闲置,而村庄规划的用地指标发生紧缺,进一步制约了村庄的产业发展,增强了村庄产业兴旺的实现难度。
        (四)规划相对落后
        在城镇化背景下,国内村庄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投入相比,其投入的资金明显是不足的,且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覆盖面少,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雨污水排放、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布局等方面[2]。与此同时,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较低,如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以及卫生院、诊所等医疗资源布局和规模不合理、不充分。
        二、新型城镇化下村庄规划的策略分析
        (一)坚持城乡空间布局相统一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振兴规划要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综合考虑当地城乡人口迁移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网络组织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合理布局当地产业发展、乡村体系、生态保护空间,重构城乡空间体系,做到城镇与村庄规划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此才能利于村庄合理规划。


        (二)重新认识村庄规划角色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规划要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视角,包括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至省市县域层面对村庄发展的宏观引导,下至行政村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自然村层面村庄建设规划,应更加关注村庄发展根源,如此才能利于村庄合理规划。
        (三)理解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涵
        城镇化背景下的科学村庄规划,应衔接上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并要整合原村庄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形成“多规合一”,真正实现“一张图”指导规划建设管理。与此同时,要村庄百姓和管理人员的不同使用需求着手,研究确定村庄规划的内容重点、编制深度和实施手段,真正实现村庄规划“有用,好用,管用”,如此才能利于村庄合理规划。
        (四)确定村庄规划内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规划应确定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布局、产业发展、近期建设等规划内容[3]。对于有建设需求的自然村庄,可以根据村庄分类确定的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等不同定位,根据需要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与此同时,规划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要与本村资源环境禀赋相匹配,同时还要针对村庄建设的不确定性,应积极探索用地留白、机动指标预留、点状供地等多种方式,善用存量规划,保证村庄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此才能利于村庄合理规划。
        (五)站在区域统筹的角度看村庄规划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规划应该站在区域统筹的视角编制,即应编制区域居民点体系规划,优化主要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健全村庄等级与功能,并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产业和消费的聚集,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镇聚集[4]。与此同时,在村庄规划评估、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应动态反推村庄分类,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确定村庄类型,合理的村庄分类能够为村庄规划提供发展重点,并能实现区域设施的共享与合理分配、产业差异性发展等。对于人口规模小、地处边远山区、交通条件差、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被永久基本农田包围的小村落,则应列入重点搬迁撤并对象,如此才能利于村庄合理规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历经多年的发展,至今已走上了以政府经营管理为根本,辅之以向外铺开的功利型道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在于先发展土地城镇化,后以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成果带动人口城镇化发展。然而,如果将这种状态持续,将可能造成大批城市崛起,而农村的劣势则会愈来愈明显,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对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基于上述情况,对于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来说,其是否能够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与发展平稳运行、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的改革。所谓村庄规划,是指以设立中国乡村改造的标志性地区为要点,并以此作为乡村未来崛起的指导。然而,从长远考虑,村庄规划则是以转变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忽视当地的实际状况的情况为主,将城镇化建设由以速度为基点转向以质量为基点。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初探[J].房地产导刊,2019,000(023):8.
        [2]王玲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建材与装饰,2020,No.610(13):82+84.
        [3]马利.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20,000(011):31,279.
        [4]马丙磊,赵艳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住宅规划发展建设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046(021):204-2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