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质岸线整治修复

发表时间:2021/5/2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严芳芳
[导读] 摘要:1990年降低到约4300公里,2020年降低到约1440公里,在几类自然岸线中降低幅度最大、最剧烈[1]。
        浙江舟环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舟山  316021
        摘要:1990年降低到约4300公里,2020年降低到约1440公里,在几类自然岸线中降低幅度最大、最剧烈[1]。淤泥质岸线不同程度的破坏,淤泥质岸线生态系统健康度不断降低。因此,对淤泥质岸线进行整治修复迫在眉睫。
        关键词:淤泥质岸线;整治修复;人工促淤;增值放流
        1前沿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是海水到达陆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根据潮间带的物质组成,自然岸线可分为淤泥质岸线、砂砾质岸线和基岩岸线。
        1940年,中国海岸的淤泥质自然岸线总长达6500公里左右,是几类自然岸线中长度最长的一类,在海岸线总长中占比也最高(约36%)。淤泥质岸线多分布在河口海湾,近年来,近几年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近岸海域先后建设了各类海洋工程,其中围填海、海堤等海洋工程占用淤泥质岸线。1990年降低到约4300公里,2020年降低到约1440公里,在几类自然岸线中降低幅度最大、最剧烈[1]。淤泥质岸线不同程度的破坏,淤泥质岸线生态系统健康度不断降低。因此,对淤泥质岸线进行整治修复迫在眉睫。
        2整治修复必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人类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是以大量消耗和开发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即将来临的绿色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岸线整治修复是促进人海和谐、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必然要求。
        3整治修复目标
        拟修复岸线段泥滩逐渐淤涨,基本恢复自然岸滩剖面形态,潮间盐水沼泽发育良好。形成的淤泥质岸滩基本稳定,地貌构成基本完整,潮滩高程达中潮位以上,形态特征自然;潮间带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在人工岸线外侧形成新的淤泥质岸线。
        4整治修复类型
        整治修复类型选为自然化整治修复,可根据拟修复岸线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用清除岸滩垃圾、渣土、碎石、坏死植被等,经过生态促淤、种植植被、增殖底播等方式,在人工岸线外侧营造滩涂湿地生境,恢复海岸自然地理构成和滩涂生态系统。
        5整治措施
        (1)人工促淤
        在拟修复岸线外一定距离处打设两条潜堤进行促淤,两条潜堤呈“八”字型。潜堤形式为编织土工布充填袋,内、外边坡1:3分两级放坡至涂面,中间平台顶高程约-1.50m。
 
        图1  潜堤横断面图
        (2)垃圾清除
        根据现场勘查,对拟修复岸线滩涂上的废弃物及垃圾进行清除。
        (3)生态措施
        待淤泥促淤至中潮位时,在滩面上播种碱蓬种子,同时增殖放流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海洋贝类、海藻类等,利用植物、贝类、海藻类等生物技术促进生物沉积、促进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另外,在潜堤外投放人工鱼礁,人为地在海岛周围部分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改善修复和优化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和生长发育等场所,从而达到海岸带生物种群恢复和海岸带保护的目的。
        6结语
        通过岸线修复,实现岸线主体功能的升级,达到打造生态岸线的目的。提升景观效果,构建亲海空间,营造滩涂湿地生境,恢复海岸自然地理构成和滩涂生态系统;种植适宜生长的滨海植物,对海岸线进行生态美化,提高岸线绿化程度,恢复海岛生物多样性。实施岸线恢复项目,改善由于岸线开发,导致的生境破碎化现状,恢复湿地、灌丛等生境,为潮间带生物提供必要生存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地理[J],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