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女子民族乐团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史和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与生活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多元地域文化,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所在地域范围内的环境相融合,同时消化和吸收部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经过“稳定、变化、再稳定、再变化”的发展轨迹,以相对固定的地域生态、信仰、习俗、风情、生产生活习惯等地域文化元素形态展现出来。民族风情将民族所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以融入了民族智慧的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地域文化元素中独具魅力的一朵文化奇葩。
关键词:群众文化 品牌 建设
具有品牌价值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把地域文化元素、民族民俗风情体现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准确把握民族地域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特殊作用,将民族地域群众文化的普同性、客观实在性、民族性、差异性和民族地域群众文化所承载的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域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的特殊作用贯穿于活动的整体策划、实施与宣传、传播工作中。
一、社会化条件下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特点
群众文化社会化改变了群众文化活动投入方式的单一性,形成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资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格局。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导,利用吸引社会投资的政策杠杆和优惠的财税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人群众文化活动领城,成为群众文化活动重要的投资模式。对于群众有需求、代表性强的优秀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或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精品群众文化活动,一般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的方式给予支持。对于与文化产业项目相关联,并能产生经济效益或具备相应潜力的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则通过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的方式给予支持。在整个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中,建立了资金投入多样化、活动定位多样化、活动组织多样化、活动目标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框架,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间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经 费投入互补、活动目标一致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为社会非公性质的文艺单位和艺术院团提供了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机会。
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专利。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使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主办主体多元化、表演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格局。
在群众文化活动主办的主体中,不仅有文化部门,也有政府其他部门、群众团体、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这种多元化的主办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了非文化部门及社会民间力量,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发展。在群众文化活动表演主体方面,既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又有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营文化艺术社团,显现出业余与专业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特征。在群众文化活动运作方式多元化方面,既有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充分展示先进文化的魅力;也有共建共享的,即通过制定措施,加强引导和协调,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还有文企联姻的,即积极引人市场运作机制,吸引民间、企业和个人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增强活动实力。
二、以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为核心
有品牌价值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反映群众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文化载体,它的文化内涵能提供给群众更多、更高的文化满足感和精神的期望,在参与活动的群众心理上形成对品牌文化活动的认同、热爱和具有较高活动需求的忠诚度。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品牌文化活动的无形品牌和精神品牌,客观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则是有形的品牌和物质的品牌。
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内涵包含了群众需要的文化价值内涵和文化情感内涵,并通过品牌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特点和受众定位等方面作出具象化的文化品牌表述。群众参与品牌文化活动的体验超越了参与一般性群众文化活动的感受,能带给自已更有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享受,体现个人的文化品位、文化格调、文化倾向。充分挖掘活动内涵的文化特色能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扩大品牌文化差异化发展的渠道,实现品牌文化活动载体的创新,让参与活动的群众保持信心,增加对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依赖感和信赖感,成为业余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是各地区的名牌文化活动,由于经历了长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实践,成功实现了地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并与地区群众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满足了群众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才能在激烈繁杂的群众文化活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与支持。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满足和覆盖了更广泛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文化需求。
三、建立社会化条件下群众文化活动意识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是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公共财力为支撑,向公众无偿开放公共文化空间,并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保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文化馆(站)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应当遵循“全面推开,逐步完善益,保障基本科学设计,注重实效,扩大宣传,树立形象”的文化品牌工作原则。
政府通过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推介,鼓励无偿捐赠、企业冠名、形象展示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即把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策划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向社会进行推介,大力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人群众文化活动,多途径搭建企业、社会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合作、服务平台。同时按照“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办”的工作思路,不断在政府、群众、企业、社会间拓展群众文化活动推介、支持和服务的渠道,弥补现阶段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不足所导致的“缺少活动经费--活动难搞--活动质量低一群众不满意的现状,实现多方共赢。
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和支持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回报社会,解决群众文化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给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活动载体;不仅能够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提升地区的文明形象,也能带动自身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要牢固树立公益赞助意识,在活动策划、组织时,积极为社会赞助单位提供赞助营销的机会。
四、创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式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活动思想内容和艺术内容的意识上,能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审美需求,能超前把握活动内容的目标、意义,能达到与人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与生产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活动标准。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管理方面,将传达活动内容的外在形式与活动内容直接依赖的内在形式有机地联结起来,实现了活动内容能充分表现的、统一的系列活动形态和方式。
1、“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
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虽不能说是种全新的活动形态,但是在社会化条件下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组织形式上,主要采取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组织利用各类社会文化资源,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开展文化服务:在活动内容则在提供文艺演出、文化培训、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既“送文 化”,又"种文化”,促进了农村(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综合能力的提高。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对于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湖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送文化"是向基层输送文化血液,主动将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基层,广泛利用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在群众中开展高水平的主题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就近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愉悦身心。“种文化”则是为基层制造新鲜的文化血液。即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配备文艺设备,坚持定期下派文艺人才到基层开展文艺活动和辅导培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及文艺技能。深入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要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把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欣赏优秀文艺作品与发挥基层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结合起来,要把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与推动地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要把坚持成功经验与不断改进创新结合起来。
2、举办节庆日的群众文化活动
节庆文化具有地方性、群众性、创新性、文化性、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征,节庆群众文化活动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鼓励社会各界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举办免费的或低偿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产生较好的 社会效益,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社会办节庆日群众文化活动突出了节庆文化活动的主题,营造了浓郁的节庆文化宣传氛围,展示了节庆群众文化活动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有效地吸引和调动了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同时由于社会文化机构的参与,引进了市场运行机制,通过门票、广告、赞助、交易会、冠名权、摊位出租、委托承办等方法,不仅丰富了节庆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提高了社会文化机构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作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对节庆日活动给予积极引导,通过评比、奖励、宣传等手段,促进节庆日群众文化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
总之,举办群众舞蹈、音乐、戏曲、戏剧、曲艺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文艺演出和宣传展示活动,开展社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速产项目的宣传展示活动,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应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出发,注重丰富多彩和群众喜闻乐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节约以及欢乐祥和、内容健康、安全有序的原则,并注意把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放到基层和农村。组织和培养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