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思想探析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热安娜•波拉提
[导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关于城乡发展的主张,从而逐步形成了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关于城乡发展的主张,从而逐步形成了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对城市关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城乡关系发展的动力、城乡分离的弊病以及实现城乡融合的道路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城乡融合
        一、马克思城乡思想的产生
        马恩“城乡关系”思想的产生依托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他们结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吸收和借鉴了前人关于城乡发展的主张,从而逐步形成了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
        (一)时代背景
        首先,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也促使乡村逐步变为城市的附属品。“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其次,工业革命也促使城市和乡村打破以往孤立隔绝的状态,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机器越来越先进,劳动力的需求就越来越少,以至于出现了劳动人口过剩的现象,乡村剩余劳动人口越来越多,剩余劳动无法创造价值,使得乡村越来越贫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对立的矛盾不断升级。
        (二)思想渊源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莫尔亲眼目睹了早期资本主义扩展的野蛮和残酷,在城市和乡村哀鸿遍野的时代背景中,“乌托邦”诞生了。在《乌托邦》一书中,莫尔对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新的理想型社会——乌托邦。莫尔认为,虽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但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根本对立已经消失。莫尔其实已经意识到乡村生活条件的恶劣和农村生活的艰苦,这反映出城市和乡村事实上存在着巨大差别。由于时代背景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本身的局限,尽管莫尔已经认识到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存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提出消灭城乡差别的有效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也汲取了傅立叶的城乡关系思想。傅立叶是 18 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着邪恶、丑陋、压迫和剥削。傅立叶提出了城乡结合思想和工农业结合思想。关于工农业结合思想,傅立叶认为人们可以在和谐制度下自由切换工种,他们既可以从事工业劳动,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他将和谐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傅立叶的主张无法真正实现,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关系”的天才设想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马恩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恩对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分析
        马恩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关系表现出“城乡同一——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吸引和集聚了大批生产要素,农村人口和财富不断的涌入到城市中来,城市开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逐渐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带动周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城市是城乡关系的中心与枢纽。
        乡村在城乡关系中处于基础性位置,农业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城乡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但在城乡分离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环境、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这时候城乡对立和分离就丧失了原有的合理性。因此,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就显示出了其应有必然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资本主义城乡关系演变的动力
        在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工农业分布的不同,工业聚集在城市,农业聚集在乡村,城乡分离对立由此出现,并逐步发展。但城乡分离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物质生产资料丰富,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的工业发展需要吸收比从前更多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私有制是促使城乡分离的催化剂。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得仅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掌握生产要素,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工人,对其剩余价值进行疯狂的压榨。社会底层被压榨和剥削的对象因为无法占有生产资料别无选择,城市和乡村之间进一步分离。
        (三)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分离对立的弊病
        首先,农村被边缘化。城乡分离后,城市走向中心化,农村开始被边缘化。城市工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快速发展,凭借其分工和资源配置上的优势,生产资料逐渐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也逐步向城市转移,于是城市发展空前繁荣,乡村开始被逐步被边缘化,只能被动的接受被剥削和压迫。
        其次,人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城乡分离后,城市中的产业工人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换取工资为生。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的最高目的就是追逐剩余价值,工人和其他的生产设备一样,都是他们牟利的手段。机器的使用也严重地剥削了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阻碍了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城乡的对立带来了工农业劳动活动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城市工厂中产业工人的畸形,使得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发展都是片面性的。
        最后,城乡对立还造成了城乡环境的破坏和“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城乡没有实现和谐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当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大大快于城市的空间扩张,并且政府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管理体系。工业生产造成了废弃物排放量的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没有计划的排放,城市环境受到了污染。同时,由于人口激增,城市缺乏配套设施和管理措施,这使得城市中住房紧张,传染病增多,犯罪率不断增加,多种因素共同加剧了城乡两地人居环境的破坏。
        (四)关于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不会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历史会向前发展,而且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乡关系也会融合迈进。马恩对城乡关系未来发展指向做出了科学的展望,并前瞻性地分析了城乡融合的实现途径: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废除私有制、消灭城乡分工等。
        生产力的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农业和工业的界限将难以消失。因而,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实现城乡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马恩看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工农产业的结合,使得社会分工消失。可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3]因此,城乡对立存在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可见,要实现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就必须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只有废除了私有制,生产力才能摆脱私有制的束缚,实现大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