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陈韬宇
[导读]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提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它客观描述了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关系。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  750000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提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它客观描述了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显著增强、凝聚力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自觉。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积极努力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道路,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同,为在全国层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的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况
        (一)“中华民族”一词在近代的提出
        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各朝各代的国家政权建设和瓦解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有一定基础的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整体主要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参与而形成,思想上主要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为主导。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形成以“大一统”政治理念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聚合力和精神感召力,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国家统一的精神依托和情感纽带。[2]
        中华民族概念是由梁启超在其光绪二十八《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最早提出的,但是其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予以阐明:“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3]孙中山这里所使用的“中国民族”是指中国各民族总称,同现在“中华民族”意思相同。他原则上指明了中华民族自觉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道路,给各民族以很大的启迪。[4]
        中华民族并不突然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基础上,经过历朝历代多次的融合—分裂—融合的反复循环中逐步产生的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和思想认同的民族整体。中华民族面对其他外族出现之后,中国各族人民通过在共同抗击外族入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各族人民实际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共同命运的整体,必须团结起来,守卫共同的家园,共同抗击敌人。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所处的历史背景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下,中华民族陷入了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5]这正如三座沉重的大山压迫在老百姓的身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种爱国人士奔走呼号,渴望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在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家的主权被剥夺,人民生活被压榨,经济命脉被把控。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无数仁人志士积极寻找救国之路,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以官僚资本主义为首的洋务运动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帝制,但是仍未能改变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的生活现状,老百姓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发表多篇文告,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此相反,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之下,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对日的不抵抗政策。[6]在国民党长期消极避战和内战的过程中,日本军国主义有了可乘之机,迅速占领东北一带,东北沦陷后建立伪满洲国。毛泽东指出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在抵御外辱,反抗侵略面前,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和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灾难,迫使中华民族的觉悟空前飞跃。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走向自觉联合。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7]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一)中华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
        严重的民族危机,加上国内多民族的事实,近代中华民族问题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与复杂性,抗日战争的爆发使这一特征进一步凸显出来。首先,“中华民族”自觉的取得新的内涵与意义。“似乎唯有在优势民族挟其强势进行兼并的威胁下,才会使被侵略的人群生出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操,一致对外。”[8]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激发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搁置内部矛盾团结抗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大义,主要社会力量所秉持的民族主义边界与中华民族边界合二为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基本完成。“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与不断的政治过程使得中华民族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在边界,具有了实体性。中国共产党则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空前加强。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全面侵华野心日益膨胀,严重威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现实空间。面对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只有全国各阶级、党派、政治集团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敌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民族的解放,并建立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创造了现实的生存发展条件。这客观上需要全社会认可的国家政权作为旗帜凝聚其社会成员。然而,清朝政府被推翻之后,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政府在政治上不能保持统一,情感上也没有得到全国民众的一致认同。日本侵华后,为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先后在沦陷区扶植建立“伪满”政权和“伪汪”政权。面对中华民族四分五裂的状态和缺乏统一抗战的领导性力量,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主动提出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国人民一致抗日,以维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得以生存的现实空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巨大的作用,促成了全国各阶层各党派人民空前的团结,正是有了坚强、团结的力量使得我国的抗日战争能顺利取得胜利,同时也让全国民心趋向一致,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爱国心。
        (二)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从 1840 年起,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多次遭受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但在抗日战争之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的反侵略都具有局部性,与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相比,涉及层面和范围都相对有限,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超过以往对中国所发动的任何一次侵略战争。

[9]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只有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抗战胜利;只有形成共同体意识,才能汇聚强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一方面通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来激发人们同仇敌忾的团结意识,另一方面宣传全民抗战的重要性,强化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抗日救国的紧迫性。[10]
        1931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了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日本立即撤退驻华的一切陆海军空。[11]1935 年 8 月,在《八一宣言》中明确提出,在国民党停止进攻红军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在民族危亡的重要时刻,共产党强烈谴责国民党的内战行径,倡导全民族共同抗日,抵御外来侵略。在 1936 年12 月的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2]1936 年8 月,中共中央致函国民党,批评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不抵抗行为,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3]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成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包围了华清池,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14]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采取和平手段解决西安事变,历时14天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事件。1937 年,8 月 20 日,国民政府以大本营的训令颁发了“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同时,中华民族也终于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国共两党的合作,在敌前敌后两个战场分别与日本军队抗争,最终,在 1945 年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儿女经过团结斗争终于赢得了漂亮的一仗。[15]中华各族同胞在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主解放的历程中,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6]在这一时期,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实际核心”[17]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抗战爆发后竭力主张并推动国共合作,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并在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过程中,从领导核心、思想基础、主体内涵、制度保证等方面,为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带来深刻的启示。
        三、结语
        中华各族同胞在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主解放的历程中,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8]在这一时期,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实际核心”[19]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抗战爆发后竭力主张并推动国共合作,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并在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过程中,从领导核心、思想基础、主体内涵、制度保证等方面,为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带来深刻的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团结一切力量,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目的。中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性的共同体”意识引导之下,不分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英勇抗战,团结御辱。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各族、各党派人民,他们合则共生、离则俱伤。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激发了所有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团结各民族御侮抗敌,共同致力于抗日斗争。在共产党的动员下,全民抗战,团结一致,排除一小部分卖国求荣的汉奸外,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级、国籍地团结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战,中华儿女在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2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11日).
        [2]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意涵》.江苏.《学术界》(月刊),2020.01.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5]于化民,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观照和把握党的历史[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
        [6]闫林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研究——以山东根据地为例[D].山东大学,2017.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8][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朱桂莲.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认同重构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80-90.
        [10]朱桂莲.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认同重构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80-90.
        [11]张宪文.庞邵堂,中国抗日战争史[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12]中国近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13]中国近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14]中国近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15]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16]蒋连华.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丰富内涵[N].中国民族报,2017-08-08(6).
        [17]石仲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J].毛泽东研究,2017(6).
        [18]蒋连华.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丰富内涵[N].中国民族报,2017-08-08(6).
        [19]石仲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J].毛泽东研究,2017(6).
        [20]朱桂莲.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认同重构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80-90.
        作者简介:陈韬宇,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