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步行导航行为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一德路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郑建潮1(通讯作者) 杨晓川2
[导读]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步行导航的使用在游客的出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步行导航的使用在游客的出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一德路为例,通过对历史街区现状中存在的骑楼街保护不当,街区要素零散化等问题的研究,反思当前历史街区整体更新模式的不足,并基于游客步行导航使用行为的分析,以此提出了路径介入的微改造策略的新思路,从中探索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关键词:步行导航;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一德路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phones, the use of pedestrian navig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travel. Taking Yide Road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verall update model of the current blocks by studying the improper protection of the arcade street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block elem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pedestrian navig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path intervention of the micro-reconstruc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blocks.
        Key words:Pedestrian navigation;Historic blocks;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Yide Road
        引言
        一德路,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东西向道路,东起海珠广场,西接人民南路,全长1150米。其原为广州南城墙,最早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在民国九年拆除并建成马路,得名于路旁的“一德学社”[1]。由于与岭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的良好结合,骑楼商业街文化在一德路得以形成并流行。加上周边丰富的历史保护建筑,一德路吸引了众多游客。由于对区域的认知较少或历史街区缺乏标识性、引导性,游客在游览中广泛使用手机步行导航。本文试着结合步行导航的路径,分析历史街区中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微更新模式,进而避免传统大规模更新模式对历史街区的破坏。
        1 手机步行导航的运作原理与在一德路的运用
        手机导航由GPS模块,GSM通信模块,导航软件组成,它可以显示使用者所在地与目的地在地图中的位置,通过系统中的算法得出最优路径,并在导航的途中以语音等方式提示用户[2]。导航使用的三个关键要素:起始位置、终点位置、路线。根据手机步行导航的原理,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的选择会以交通节点和代表性建筑为主。
        笔者引入了四种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4],对一德路周边历史遗产做出初步价值评判。(表1)
        ●科学价值:建筑材料、结构、工艺或技术反映建筑历史文化特点以及空间布局反映的时代性和合理性;
        ●艺术价值:造型色彩、细部特征反映建造时代特征;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存在特有的艺术形式。
        ●历史价值:年代久远性;类型稀有性;历史事件关联性;建筑影响力。
        ●社会价值:反映社会关系;延续建筑原有功能;反映当时地方特色和社会文化;记录不同时期历史信息。
                                         表 1一德路历史遗产初步价值评估表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价值评估表可以看出来濠畔街清真寺、石心大教堂、爱群大酒店、永安堂价值更高,游客使用手机导航时更倾向将其作为终点位置(图1),起始位置则是地铁站或前一个目的地,以此得出如图的步行导航路线图(图2)。
        2 基于游客步行导航行为的一德路现状研究
        2.1 一德路历史街区的特点
        首先骑楼商业街是一德路不可或缺的文化特征。骑楼街现存建筑形式中,融合了西方敞廊式与中国檐廊式建筑特征,其风格包含中国传统风格、罗马券廊式风格、哥特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等[3]。一德路骑楼商业街充分利用人行道的“灰空间”,加上其以上居下店或前店后居者为特征的商住混合使用模式, 充分发挥传统商业灵活的运作特点, 有效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其次状元坊街区中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建筑遗产,其中包含了玉带濠、濠畔清真寺和一、二类骑楼街等。步行导航途中状元坊的文化内涵时刻被游客所感受到:其与主要道路的连接处皆有明显的标识作为入口引导;各具特点的入口,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成长记忆。
               
        图 1濠畔街清真寺、爱群大酒店、圣心大教堂、永安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一德路街区保护更新的现状问题
        首先骑楼街立面现状较为混乱。尽管骑楼街三段式构图以及立面元素保存得相对完好,但其更新改造的部分仅为靠近马路的一侧,内街建筑有待修缮;同时缺少对骑楼街立面整体修缮以外的其他层面控制,因而出现骑楼上方空调外机杂乱布置以及底层商铺立面颜色混乱等现象。
        其次一德路存在较为严重的住改仓问题,长时间占用道路进行装、运以及卸货,产生较为严重的交通以及消防问题。货物运输通过中、大型货车运载到一德路,再以人力为主的形式转运到仓库中。因而道路中停放着大量的小型货车,既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也对骑楼商业街的展示与使用造成干扰。
        再者一德路基础设施陈旧及节点空间的缺乏等问题尤其明显。在居住配套方面,餐饮业不足,环境卫生差,市政排水较差,停车位欠缺的问题急需解决。同时,一德路街区缺乏公共节点空间,仅在圣心大教堂大门前方有一处小广场,但广场空间视觉感受略显狭长,缺乏人性化设计,难以聚集人气。
 
        图 2步行导航路线图(图片来源:左1作者自绘,其余来源百度地图app)
        3 基于游客步行导航行为的一德路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3.1 结合步行导航建立文物径
        利用一德路周边的历史建筑,结合步行导航行为的研究建立文物径,能有效将周边的历要素有机串联起来。文物径指通过对历史建筑要素的标识以及在现有的道路上标志系统的设置,为游客提供路径的引导。同时结合文物径的设计,将游客引入沿街建筑群内部的巷道中,一方面通过空间的有效引导为游客提供探索历史的乐趣,另一方面游客的聚集也将反作用于空间,进而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
        3.2 恢复骑楼商业街建筑风貌并严格监管
        骑楼商业街为适应现代商业的需求,其立面上经历较多的改造,其中包括不同颜色和质感的涂料涂刷以及空调外机的安装等,严重破坏了原有骑楼商业街的历史风貌。针对一德路骑楼街的历史特点,相关部门应对已有的改造进行评估,拆除破坏其风貌的构件,恢复骑楼商业街的原貌。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骑楼整体风貌保护与修缮的规定,设立专门机构对骑楼建筑的恢复、修缮保护以及更新等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修缮和更新中应保持原有建筑的进深、体量、原始特征等,体现历史遗产的原真性。
        3.3 节点空间的置入
        首先,入口空间对历史街区的可达性及可识别性尤为重要。由于游客长期在此的进出与等待,入口节点空间更新设计应考虑一德路街区特色标识与等待休憩体验的需求。一德路地铁站及入口牌坊处可设置特色标识营造场所氛围,并在等候区域植入绿化休息区等设施,提升入口空间的趣味性。
        其次,在线性空间中增设节点空间能有效凸显街区的历史信息。如在状元坊内开辟小型广场等可供休闲活动的场所,满足街区文化活动的需要并展示街区特色文化。同时,合理利用圣心大教堂前广场、永安堂前广场以及沿江风光带等开放空间,增设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设施,提供活动场所。
        此外,历史街区中绿化设计有利于改善节点空间的舒适度以及引入空间活力。一德路的绿化环境改善中,可采用街巷、庭院、天井等绿化方式。街巷绿化的设计中,宽度较小的街巷保持交通为主的功能需求,不增设绿化;宽度较大的街巷可设置相应的垂直绿化丰富空间氛围。庭院绿化可鼓励居民在现有的庭院中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破墙透绿的绿化效果。天井绿化利用街区内现存的竹筒屋天井中种植少量盆栽或灌木,从而美化街区环境,改善街区微气候。(图3)
 
                     图 3一德路保护与更新节点介入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从街区总体更新融合与节点空间更新角度挖掘历史街区的空间文化价值,为历史街区注入活力。本文以游客步行导航行为为切入点,旨在以路径介入的方式将一德路中诸多静态孤立分布的历史建筑,形成有机串联的文化组团,并通过对路径中所涉及的的街区风貌及节点空间设计的探讨,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谢璞琪,赵阳.传统骑楼商业街的发展——以广州一德路专业批发市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0):226-228.
        [2]赵汉卿.手机导航系统中最短路径算法的优化与实现[D].抚州:东华理工大学,2013:5.
        [3]郭湘闽.传统骑楼文化的延续——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学报,2004(03):132-137.
        [4]王静伟,曹永康,吴俊.上海市浦东新区登记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1,29(04):130-132.
        作者简介:郑建潮 ZhengJianchao(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晓川 YangXiaochuan,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