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 李敏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李敏
[导读] 摘要: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来整治周围的土壤、植被、生物和水环境,其作用是尽量将这些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生态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为此,需要在土地整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工程生态改造设计,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湖南晟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17
        摘要: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来整治周围的土壤、植被、生物和水环境,其作用是尽量将这些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生态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为此,需要在土地整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工程生态改造设计,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设计土地重建工程项目时,必须遵循环保、生态、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助推区域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土地整治模式优化和土地工程重建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土地资源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文章围绕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低碳;环保
        引言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结合土地整治促进生态环境提升的典型案例,系统思考梳理了土地整治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线性工程对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切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田管理之间的矛盾、生态基础设施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废旧材料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生态型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1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思路和理念
        生态型土地整治是对研究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城(镇)进行综合整治。受以往单一类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惯性制约以及当前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约束,各地区对土地整治生态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土地整治生态化如何实施不清晰,如土地整治生态化的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实施要求、竣工验收、与相关部门的衔接等机制尚需健全。如何践行生态保护理念解决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的主要矛盾是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理念主要为:1)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2)重视景观生态学应用;3)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4)充分认识到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土地整治项目应依托本土自然环境、以河流水系、田园景观为依托,通过生态治理、土地整治、景观规划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将研究区域内的农田、村庄、道路、水网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乡村生态景观单元。以农地利用为主,兼具人居和自然环境的土地利用影响。通过景观格局的优化调整,提升景观功能,修复乡村典型的“河、塘、鱼、堤、柳、人”的传统景观特色。打造美丽富饶的田园乡村。
        2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认知有待转变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型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之一。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的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提升的过程。通常会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生态防护工程、鱼塘清理复垦、沟渠疏浚贯通、构建隔离带、缓冲区、净化塘、恢复湿地、植花草、撒虫卵、禁止渔猎等生态修复措施,但施工过程可能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施工器械及人为的扰动易导致蚯蚓等诸多土壤动物的迁徙和逃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如在土地整治工程竣工后紧接着对项目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可能会出现整治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目前生态型土地整治是基于实施主体的知识认知进行生态设计,不一定能满足生态系统的真实需求,亟需将传统的土地整治认识转变到客观尊重生态系统演变的自然规律上。
        2.2线性工程的切割导致生态系统破碎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农田生态系统也是由农田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4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

土地整治中道路、沟渠及高速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设施不可避免的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网格化切割,直接导致了生物生境破碎化、孤立斑块栖息地数量增加和生物多样性降低,阻隔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致使其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降低乃至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要求
        3.1凸显整体协调性
        土地整治工作本身对其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基于生态型土地整治实地工作的需要,土地管理实际施工工作一定要在整体性或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证各个元素间内在的联系实现统筹合并,从而形成与之对应的土地整治系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如此,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地迎合现代化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土地环境的健康性、舒适性。
        3.2注重生态自然性
        新经济形势下,人们在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即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二者之间相互统一,是新时期社会生产建设的内在需要。基于此,建设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一定要遵循自然生态的客观原则。当今社会新型的土地生态化整治必须要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要求,这也将会是未来新型生态化土地整治需要面对的新的主题。在土地生态整治工作中,要凸显生态环境的自然性要求,必须重视以下几个要点:其一,整治工作应全面考虑景观生态学理念,不断提升土地的使用功能;其二,在土地使用中应特别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保证天然生态品质;其三,全新的土地生态应具有健康有序的特点,即实现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优化。
        3.3加强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适用性研究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维持农田的高产优质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农田农作物及边缘生物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他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因此,保护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应是保护农田生境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多样性,如在农田中适当保留树篱、片林、灌丛、防护林、小湿地、小坑塘等,营造一套结构和功能多样化、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推广农作物的间、混、套等种植模式。因此,今后将生物多样性理论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时,应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合理限制和明确其应用范围。
        3.4调整优化农田布局
        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生态基础设施的添置,在挤占了农用地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农田空间的优化调整和布局。除开发补充耕地和土地复垦外,应充分借鉴已有成功经验,通过农用地权属调整,实现“小田并大田”,借助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大量的劳作时间,减少了往返地块间的“无形损耗”,不仅能有效解决农用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农用地的连片规模经营,还能增加耕地面积,用于支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就是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和规划土地的利用率,不断朝着这一根本工作目标努力。具体体现在要将原有的生态系统全面打破,并且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设计或重新建构。除了要求设计生态系统必须要能够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以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必须要遵循自然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不断进行优化实践,同时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多方影响因素。尤其是所在地区环境的地域特征,要求优选植被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参考文献:
        [1]束应成.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住宅与房地产,2020,(6):62.
        [2]崔全红.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17-18.
        [3]薛强.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环境与发展,2018,30(9):181,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