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VC下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张晓芳
[导读] 摘要: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是以多边贸易体系为基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全球化生产,迄今为止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了“亚洲—北美—欧洲”(中国—美国—德国为中心)的分布格局。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是以多边贸易体系为基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全球化生产,迄今为止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了“亚洲—北美—欧洲”(中国—美国—德国为中心)的分布格局。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具有双重身份,“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并存,通过研究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现状,有助于分析国内产业发展特点,加快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国;产业转移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20国集团峰会上指出各国要增进利益共赢的联动,推动构建和优化全球价值链,扩大各方参与,打造全球增长共赢链,在2017年再次提出要培育利益共享的价值链和大市场,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当前正处于全球价值链重组的关键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了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加快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步伐。从1990年开始至2010年,全球中低端产业普遍向中国转移,本土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使得中国迅速建立了世界工厂地位。目前全球产业转移主要以中国为中心,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向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内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二、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中国借助于“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机遇,不断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日益活跃,为国内积累了大量资本,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东亚经济圈的中心。但从2010年开始国内传统劳动力和土地优势逐渐被削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受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市场冲击,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加速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和周边国家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发展格局。中国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将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这类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和家具制造业)转移为主。中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快速增长为国内带来了大量资本积累,为参与全球分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缩减生产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中国将国内低端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这部分国家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低技术加工组装产业为主。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制造端进一步向东盟转移,以越南为代表,越南通过建立配套产业园区吸引了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中国,加大了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投资活动。
        第二,由于政治因素影响导致的产业向外转移,这类型产业转移主要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为主。

疫情发生后使得发达国家加快完善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区域价值链,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全球大规模产业转移,一些发达国家纷纷主张完善本国生产网络,提倡将制造业向国内“回流”,但发达国家整体产业链彻底从中国转移难度较大,如美国一直以来都试图想要维护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多次遏制中国经济和技术水平发展,但由于中国国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大量劳动力,企业营商环境较好,目前其他国家都不能做到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生产,跨国公司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市场,从而选择将暂时将部分产业向国内回流,解决国内产业“空心化”困境。
        三、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实质是向价值链两端攀升的过程,进而提高产品生产附加值,科技水平和要素成本作为影响产业向外转移的关键要素,国内普遍选择生产高附加值产业,而将一些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产业向外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多发生在低端制造业领域。目前国内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进行转移,通过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内过剩产能,同时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有助于产业承接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虽然出口总量较大,但利润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获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虽然劳动力规模较大,但人均资本较少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传统人口红利优势逐渐被削弱,通过将低端产业向外转移,有助于国内集中资源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国政局稳定,国内消费市场较大,在资金流通方面已经初步构建起完善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外汇储备丰富,并且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为此有效拓宽了境内外融资渠道,为中国吸引产业转移也创造了良好条件。
        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外转移,短期内可能会引起产业空心化问题,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但会倒逼中国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了许多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快递、外卖行业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产业转移导致的失业问题,定期组织对就业人群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同时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只有将劳动力和资本的比较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积累作用,才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另外,中国作为产业承接国,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在中低端产业链的竞争,但由于中国技术创新水平超过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网络比较完善,仍然会承接部分发达国家产业生产,美洲在高端技术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美国为代表,要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双向合作,不断降低全球产业转移壁垒,使得中国在高端产业链中受益。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产业转移会极大地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作为产业转出国,中国劳动力成本普遍比发达国家低,国内产业转移也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目的地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缩减了生产成本,同时能够有效规避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作为产业承接国,中国不断承接全球中高端产业链向国内转移,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另外,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快“高水平”走出去步伐,提高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对内也加快了国内产业链布局,增强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产业合作,东北地区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具有承接京津冀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从而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