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中国梦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许梦宇
[导读] 摘要: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念维度、实践维度、主体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存在一定的相契点。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4
        摘要: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念维度、实践维度、主体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存在一定的相契点。只有正确把握乌托邦精神,在两者相契点的基础上,把握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超越失望,坚定希望,才能让希望照进现实,用奋斗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中国梦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是面向未来,有所期待的,它与现实并不对立,对实现中国梦有重要启示。人类的自由王国决不是痴人说梦,是一种现在还不存在但将来一定会存在的希望。在时代的迷茫面前,在精神的困惑面前,我们需要保持这样一种希望:保持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一、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中国梦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体的希望,促使人们从有限的现实世界中构建一个完美、独立、自由的理想王国,以此来审视人们的生存状态,并不断地提醒人们: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完善的,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必须对其进行超越和改善。当前,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这样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这种精神。
        1.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
        《乌托邦的精神》(1918年)的发表标志着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诞生,着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唤醒乌托邦精神。《希望的原理》(1959年)描绘了一个消灭了压迫、剥削,克服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的世界和美好蓝图,意味着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成熟。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以“希望”为武器,试图调动人的全部的内在的潜能,其目的是为了人的解放和拯救。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塑造了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希望”,“有可能”,“尚未”,“趋势”,“潜在”的乌托邦,即理想社会不存在,但一定会出现。
        “乌托邦”一词具体指的是“希望”,它不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而是一种尚未实现又能够实现的希望,赋予“希望”以实现的可能性。乌托邦的“希望”,不仅仅是指希望,更指向前迈进的“希望”,可能会实现的“希望”,体现对未来的一种期盼与向往。布洛赫的乌托邦与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梦”密切联系,反映了现实的可能性、发展性和延展性。乌托邦精神的主旨并不是某个人心目中的某个乌托邦,而是乌托邦精神对于当代世界的可行性的理论论证。布洛赫看到了资本主义生活和文化的庸俗和虚伪,他认为人在虚假的资本和国家之神的统治之下,由于缺乏乌托邦式的超越意识,被封闭在“此刻”的黑暗中,缺乏与世界抗争、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力量。而乌托邦精神的主旨就是从人的存在中唤醒人们的乌托邦精神,使自我能从面向未来中汲取力量,为应对时代危机开辟新的可能性,守住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2.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清晰展现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是当代中国理想目标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梦、中华民族的民族梦,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人民梦,是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统一。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一步一步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相契点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希望”,其重要意义在于唤醒中国人民的内在希望本性和乌托邦精神,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动员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开创中国的未来前景。
        1.理念维度:美好生活的“梦”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以一个美好生活的梦为前提, 即一个没有贫困、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布洛赫的梦是“白日梦”, 是“尚未实现、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是人的意识中的一种现实可能性。“白日梦”植根于未来人的真正自由和本源认同,“以希望为核心,而且可以传授”[2]。因此, 这种白日梦不是个人主义的无知梦想, 而是“世界改善之梦”。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指出,“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溢着白日梦:一部分白日梦陈腐不堪,或者是软弱无能的逃避主义,或者是骗子们的战利品,另一部分白日梦却斗志昂扬,绝不甘心接受恶劣的现实,绝不甘于放弃权利。”[3]这里所提的白日梦和乌托邦是一致性,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期盼,是社会和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的白日梦与我们的精神息息相关,他指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做白日梦,这些白日梦代表着个人所期待的生活和世界。有些白日梦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敢于超越恶劣的生存环境,敢于向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前进。这种白日梦以希望为准则,能拯救思想陷入困境的个人,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前进道路。然而,有些白日梦却流露出消极悲观、压抑个性、屈服于现实、回避问题、自欺欺人的绝望情绪。因此,我们应该认真严肃的理解我们的白日梦,充分发挥白日梦在我们生活中的积极价值,让白日梦成为我们精神寄托的一部分。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高度统一,中国梦的“梦”不是对中国社会未来的详细描述,不是一种无视中国现实的不切实际的高悬幻想,而是一种规范和调节今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理念,一种激发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代表着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期待。中国梦为个人梦想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人民感受到中国梦就是自己的梦,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激发了人民建设、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热情和动力。
        2.实践维度:追求希望
        “希望”是一种追求可能的激情 (引自索伦•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段》)。“希望”作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把一切事物组织成一个整体或“总体”,使之朝着理想的目的地前行。人类需要“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人的存在。“希望”不仅能激起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点燃热情,鼓起生活的更大勇气,而且能激发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一种积极昂扬、令人振奋的精神,面对人生的风雨,引领人生的未来。
        在布洛赫看来,“希望”是乌托邦精神的根本问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人是“希望”的主体,“希望”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只要人还活着,他就在希望着。布洛赫所强调的“希望”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体验,而是人的生存状态,它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主观希望”是指人在需要驱动下的内在期待意识,“客观希望”是指一种客观的实现可能性。只有当“主观希望”与“客观希望”相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希望”。中国梦精髓是“希望”,它意味着中国的希望,意味着一种正在生成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更美好的生活”,这便与布洛赫的“希望”关联起来。同样,中国梦也兼具主客观两方面的规定性。从主观上看,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期待意识和主观希望,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客观上说,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选择和创造活动,成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客观现实可能性。中国梦与客观实在可能性相关联,是朝着可能性的领域推进和扩展的客观的“希望”。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方面的规定性,都使中国梦成为一种希望,成为一种具体的乌托邦,具有变革现存世界的力量,激烈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希望,实现梦想。
        3.主体维度:人是希望的主体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的主旨在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乌托邦精神,将人视为乌托邦的主体。

“尚未”范畴是其理论的核心,认为人和世界都不是固定的、僵化的、不变的既定存在,而是正在生成、孕育无限可能的尚未存在和尚未实现。因此,人的内心塑造和人存在的真理便是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迫切关注点。布洛赫强调“人不能仅靠面包活着”,[4]人必须要有信念、灵魂、精神意志和希望。他认为“精神”是人成为人的根本,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精神枯萎意味着人的死亡。人和世界都具有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归根结底,这种可能性的实现依赖于人,人是乌托邦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是为以精神性存在的人为中心的,为“希望”服务的。人必须要有希望的精神,这样才能到达彼岸世界,实现美好生活的世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从国情和人民需要出发,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既是中国梦的出发点,也是中国梦的落脚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5]只有每个人努力,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整合多元价值取向、汇聚各方建设力量、激发深层进取动力。
        4.时间维度:期待于将来
        乌托邦精神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向往既是一种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设计,也是一种信仰。乌托邦建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体现了对至善至美至真的价值理想的追求。这种价值理想总是先于实践在社会进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导人们走向更新、更高的理想,引领社会走向完善的目标。乌托邦精神中的乌托邦决定了它的不可能性。然而,正是这种不可能的乌托邦理想,却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批判力和超越力,激励着人们不滞于当下的生活,不安于现状,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超越实现梦想。“乌托邦作为对现存制度或现存秩序的否定和批判的他者,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现实的关系是一种异在关系。乌托邦这种批判性和否定性对现实中的人具有积极的激励和认知作用。”[6]然而,乌托邦在否定现实的同时,又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它具有一个开放的结构,总是处在与将来的对话中。令人鼓舞的理想具有一种潜力,最终促使人们把理想变为现实,即使是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唤起人们的希望,鼓励人们采取行动。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希望本性的觉醒,这种觉醒带来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力量和指向美好生活的行动。一是中国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它描绘了一幅中国未来的现实图景,充满了“折射的理想、梦幻加工厂和目不暇接的风景”,以及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活力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展现出了一个更加强大、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中国梦让每个人看到了希望,拥抱了希望,在希望中,人们斗志振奋,充满活力。二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中国人自己,“没有一个个人或者是社会国家能够离开对未来的希望,当一幅有关未来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这便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驱策着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以全部的热情去描绘这幅图画。”[7]中国梦的意义在于提供这样一幅希望的画卷,唤醒人内在的希望本性,激发人被压抑的热情,使人成为自觉的希望的主体,调动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创中国的未来前景。
        三、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对中国梦的启示
        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促使我们不要沉溺于当下的现有成就,时刻保持批判和超越的态度,激励我们努力实现中国梦。
        1.超越失望,坚定希望
        布洛赫指出,尽管希望寄托在未来不确定的事物上,但希望很可能成为失望,希望与失望相伴而生,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正因为存在失望,希望才获得它的意义,我们必须心怀希望守护乌托邦精神。失望的可能性不是逃避现实、消极隐世、颓废堕怠的理由。中国梦是“希望”,中国梦的未来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同样夹杂着希望与失望,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屈服于失望,勇敢、积极地面对这条充满挑战的希望之路。
        现实与梦想之间总是夹杂着诸多风险,地震频发,新冠疫情引发的公共安全风险,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治安风险,腐败诱发的政府治理危机,互联网引发的精神困境和文化危机,领海、领土争端带来的国土安全风险等横亘在我们面前。我们不仅要做好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更要积极应对风险,树立忧患意识,禁得住考验。未来社会是开放的,各种可能性并存,希望和失望并存。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失望中和磨砺中超越失望,坚定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的信心,怀揣希望,依靠现实的意志行动,不断趋近于我们憧憬的美好生活。
        2.让希望照进现实,用奋斗实现梦想
        布洛赫的希望不只是“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情感或者期盼,而且还具有认识论意义的乌托邦功能。”[8]“希望”促使人去思考、去超越、去实现。未来是一个“尚未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永恒趋近完满或完成的世界。在不断趋近完成的过程中,宗教的迷雾被拨开了,上帝不存在了,没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对世界负责。“人是希望的动物,而希望是一种构成性的认识力量”[9],希望带来了改变现存世界的力量,激励人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所创造的世界的未来负责。同样,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在奋斗中不断地选择和创造,拓宽可能性的空间。
        奋斗使梦想变为现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梦想不会自动实现,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离人更近一些。等待只能让梦想沉寂下来,只有通过奋斗,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完成人的暂时生成,进而在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可能。奋斗是成就中国梦的基石,只有通过奋斗,我们才能实现梦想。空有美好的梦想而没有意志行动,梦想内在的倾向性和潜在性则无法转化成变革现存世界的物质力量,就会被压抑在当下的现实中,无法向外扩展。对个人而言,要想为中国梦的建设做出贡献,就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勉艰苦地工作,实现自己的“小梦想”,进而汇聚到中国的“大梦想”中去。
        3.激发人内心的乌托邦精神
        乌托邦精神对于人的最大意义,就是使人拥有一颗永不停歇、永不满足的心灵,坚信未来会比现在好,给人战胜困难,变革现存世界的力量,使人始终行走在通往未来美好生活的路上。激发人们内心的乌托邦精神,更有利于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无论是突破旧观念的藩篱,还是打破金钱和技术的奴役,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内心批判与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只有不陷入盲目追求速度、无视自然的盲目发展潮流中,以批判的态度审视现实社会,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才能超越现有的不合理秩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发掘“乌托邦剩余”,发展中华文化
        所谓乌托邦剩余,就是“经典作品中固有的理想基质和艺术瑰宝中隐含的先行启示。”[10]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创造中,深刻展示着中华民族素质和民族面貌,随处可见“乌托邦剩余”。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中对趋向和目的的描述,无不体现了对尚未实现的“家园”的启示。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梦的文化源泉,也是中国梦思想的根源。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乌托邦剩余”,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巩固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3月17日。
        [2] [3] [4] [德]恩斯特•布洛赫,梦海(金寿铁)译:《希望的原理(第一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3]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4] 梦海(金寿铁):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 ———论恩斯特•布洛赫的未来希望哲学思想[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36页。
        [5] 徐强:论21世纪希望的进步[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 02期,30页。
        [6] [9] [10]欧阳谦:“尚未存在”与“希望哲学”[J].世界哲学,2013年01期,117页、117页、120页。
        作者简介:许梦宇(1996-),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