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给排水循环系统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赖日正
[导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下,社会各个领域都朝着现代化、生态化、绿色化趋势发展。
        身份证号码:3508221987XXXX0012
        摘要: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下,社会各个领域都朝着现代化、生态化、绿色化趋势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生态农业中的给排水系统是当下现有农业模式的一种延申和补充,在对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因此文章重点就生态农业的给排水循环系统展开分析。
        关键词:生态农业;给排水循环系统;探讨
        为了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区域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统筹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真正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生物共主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手段和国内传统农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现大农业生产,形成集种、养和加工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生态农业内涵
        “生态农业”是在20世纪中后期引出的理念。生态农业理念提出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代农业所存在的弊端,真正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也被称为“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石化农业。“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便是通过资源、技术实施生产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产业化,获取更多的产量和经济收入。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中涵盖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原理,注重将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融为一体。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成就,将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构建出生态合理、功能性良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实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目标便是“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等,以便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有机结合。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往往过度注重生产效率,轻视了环境保护,虽然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大幅度增长,但是对环境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使农业生产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当前我国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以必须改变人口与环境的矛盾、资源与生态的矛盾、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通过科学整合、高效协调的手段,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农业的给排水系统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全面发展。其发展方式多样,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重点仍然放在农业资源开发、水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生态发展上。方面的影响是次要的。生态农业给排水系统是对现有农业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它在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技术保障。20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近年来,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出现,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个国家的变化不再依赖于农业生产。然而,由于现代产品的应用,传统农产品出现了化肥、农药污染等重大质量问题。现在农业生产受到农药和化肥的严重污染。这种情况意味着使用限制已经严重超出,增加农业污染。生态农业强调的良性循环和综合利用能量流和物质流,但也更加关注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确保不会影响和污染生态农业,并确保生态农业和水质安全的联合开发,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负载,同时改善生态农业的效率和质量。
        3生态农业的给排水系统的应用和实现
        农业排水系统仍采用沟渠排水,大大增加了对水环境的污染。目前的农业污水处理不具备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的条件,需要利用农田和河流,池塘和湖泊相互作用,形成半封闭式的生态农业给排水系统。在农业生产中采用这种方法,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水污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田与河流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低洼池塘或湿地,充分利用湿地的自然净化作用,建立半封闭式生态农业给排水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农田排水、灌溉渠、天然湿地、农田水库、农田灌溉等循环系统。如何实现它,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实施建设的供水和排水循环系统根据当地条件,并进行综合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和地貌结合当地条件来确定合适的区域,并使用它作为最好的农田灌溉池塘的位置。二是对灌溉渠道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水循环顺畅、启闭自由的灌溉渠道网络系统。另一个是建立一个容量足够的水库。

为了防止水库占用可利用的农田,还可以在现有的池塘湿地上挖地下,以保证池塘的容量和足够的农田灌溉用水。最后,应建立小型泵站,以满足供水和排水的总体需求。此外,还应优化给排水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4、生态农业给排水循环系统利用展望
        (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发挥各级政府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规划实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部门间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二)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要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深刻把握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路径。
        (三)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布局和土地经营方式等,科学确定发展规模,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工程模式和管理方式,优先改造已有工程设施,新增水源工程要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
        (四)突出重点,连片推进
        重点推广大型喷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发展,注重形成稳定的、具有一定标准的基础设施,发挥工程整体效益,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五)建管并重,强化服务
        按照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要求,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与效益。
        (六)生态优先、综合治理
        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轮作为主、休耕为辅,集成一批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技术模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推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七)综合统筹、同步治理
        积极推广农艺节水保墒、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等技术,建设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工程,提高灌溉用水、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减污和水资源综合统筹利用,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提高用水效率,增加保灌面积和改善灌溉条件,切实减少面源污染物排放量。
        (八)科学探索、智慧升级
        积极推广灌溉与施肥一体化的农业新技术,并将其推广普及。建立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通过建立花卉、蔬菜核心示范区,落实农业企业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遵循经济“3R”理念,以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以改善要素使用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节约型、立体型、循环型农业。
        总之,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生产和环境协调的重要产物,符合绿色时代发展背景。生态农田的给排水循环系统不仅关系到农业生态安全,还关系到环境方面的污染,只有建设好集排水供水一体的水循环系统,才能实现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梅.“犁底层”对北方半干旱地区农田水循环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9(15):119+121.
        [2]王稳江,郭旭新.遥感技术在农业水循环与水环境中的应用[J].决策探索(中),2018(06):62-63.
        [3]李印虎.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观光农业园规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