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要: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引起重视。课程思政以高校课程的育人属性作为出发点,其建设的本真追求在于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然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推进却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主体视角出发,促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善治”之道。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本真;阻碍;进路
引言
思政教育担负着思政观念传播、教育的时代责任,拥有较为鲜明的政治属性,是青年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底色。通常来讲,思政课程的开展是结合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时代特征的,是教师以社会问题、学生思想为指引,帮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路径的教育过程,与此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归属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渠道。
1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追求
1.1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这种统一以“立德树人”的“共同善”作为高校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将各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一起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高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的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融共生,形成目标清晰、内容完善、层次分明的道德秩序。
1.2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多元价值并存所引发的选择焦虑、主体意识觉醒所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所衍生的功利主义正在不断侵蚀学生的心灵。如何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定位自我价值以寻求人生发展之“道”,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生命成长,是高校及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阻碍
2.1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未能有效结合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难以充分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各自围绕自身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政课程和专业课教育分离,未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部分大学生也因此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政治课”。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能与情感教育及成长教育有效结合
单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来说,现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注重课堂教学,注重通过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学生也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注重思政类课程的最终结果,如学分、考核成绩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成长教育,阻碍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未能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学生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未能充分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器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未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结合起来。
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进路
3.1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环体
第一,提升“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支撑。“课程思政”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热点,各高校仍需加大“课程思政”学术研究的倾斜力度,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团队进行专项课题研究,为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结合现有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科研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化“课程思政”理论指导体系,并推动科研成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服务。第二,提升“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完善“课程思政”相关的制度是推进“课程思政”科学化、规范化的客观需要。因而,需完善“课程思政”相关的工作制度、机构设置制度、管理制度、实施制度、监督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统筹把控“课程思政”相关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三个关键阶段,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融入学校制度体系中,逐步固化为学校制度体系的内在构成部分。第三,提升“课程思政”的组织机构保障。首先,切实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建立由学校相关领导负责的专门组织机构,确立学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主体责任。由学校党委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宏观层面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经费投入、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等,提高“课程思政”在学校中的定位和格局。
3.2加强网络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在引领和带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攻占的教育阵地,尤其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根据专业教师对思政理念、思政方法、思政知识的渗透程度、质量和效率,明确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思政教育的新目标,进而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与节奏。然而由于课堂教育在课程时间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思政教师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无法及时地优化思政教学体系。对此,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开展灵活自由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使思政教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能够根据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进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泛在化”的特征及特点,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学习思政知识,使思政教育真正地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政课程倾向于运用显性教育的方法,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问题,围绕解决方向、立场的问题;专业课程倾向于隐形教育的方法,关注专业知识、兴趣、专业认同、科学思维的养成、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围绕解决如何把事情做好的问题。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虽然各自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关注的问题,但二者是能够有机结合的。因为,二者都要服务于我国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课程思政的推进不仅在于充实专业课教学内容,使专业课教学变得更加丰满和厚重。更重要的是,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专业课内容的紧密衔接来推进前者实现对后者教学规律的内在契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开展同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的内在统一。
结语
课程思政延伸了思政教育的育人范畴,而思政教育则巩固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因此两者拥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因此高校要想真正地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究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协同机制为导向,从课程资源,课程价值及网络教育的层面出发,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韩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4-28.
[2]课题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现状分析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3):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