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心幼儿园 熊佳萍 312300
案例背景: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园就有这样自然的小农场,在小农场中有一个草莓园。在这样一个自然的小农场里,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可以充分探索自然并与自然互动。通过幼儿与这草莓园的互动、对话,从而形成的持续性活动。当前在这草莓园,中大棚的建造就是其中一则值得我们解读、反思的活动。
案例描述:
我给草莓“穿大衣”
这一天早晨我们在进行户外活动,这时候许钦阳双手藏在口袋里,嘴上不由得说道:好冷啊,今天好冷啊!
这时候,帆帆突然说道:那我们的草莓会不会冷?
诗诗:会冷的吧!我都穿了厚衣服了。
香香:那我们是不是也给草莓穿个衣服呢?
穿衣服?怎么给草莓穿衣服啊?草莓苗穿了毛衣会不会把它压扁啊?
奔奔:我去摘过草莓,草莓是在大棚里的,大棚进去就是很热的。
是的,是的我也去摘过草莓,我也看到过
。。。。。。
随之加入讨论的孩子的越来越多,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完全被这个话题给吸引住了,最后孩子们决定给草莓搭一个大棚来保暖,这样就不会冷了。我们的活动就这样追随着孩子的兴趣开始了。。。。。。
孩子们对大棚进行了大调查,发现大棚有分智能大棚、简单大棚、塑料大棚和玻璃大棚;大棚的形状也有半圆形、三角形、平顶的;造大棚的材料也是各种各样的。
分析解读:
孩子热情的讨论透露着此刻他们对大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经验不足,不了解大棚的种类、构造、材料等等。于是,我决定让孩子直接接触大社会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孩子们自发形成的前期准备,在“万事俱备”下,大家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大棚的建造中去了……
案例描述:
“被风吹倒”的大棚
搭大棚咯!孩子们拿着收集来的材料,来到草莓地,开始了造大棚咯!元宝:大家把竹片弯起来,插到泥土地里就可以了。大家都说好,于是孩子们2人一根竹片开始忙碌起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闹闹就跑过来跟我们说:老师,老师我们的大棚倒掉了!孩子们立马来到草莓草莓园,看着倒掉的大棚都闷闷不乐的,有的孩子就问:大棚怎么会倒掉的呢?正在这时一阵大风刮来,又一根竹片倒掉了,孩子们就埋怨到:这风怎么这么大的呀!妞妞还祈求到:大风大风求求你不要刮了!元宝很理性的说:那我们的大棚坚固一点,大风是不是不会吹倒了。听了元宝的建议后,大家都表示同意,那怎么坚固呢?
分析解读:
从用什么材质来造大棚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对造大棚的一些基础材料是了解的。对于大棚的设计,幼儿迁移了前面调查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出了不同的大棚。可以看出幼儿做事情时有了一定的计划性,行动力更强了。在造大棚的准备工作中,幼儿对材料和工具又进行了新一轮探索,从讨论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到自发进行材料清单的绘制,幼儿做事越来越有计划性。在选择材料中,教师没有提供相应的提示,任由幼儿自由选择,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大棚倒掉了教师决定先不干涉,希望幼儿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探索建造出坚固的大棚。
案例描述:
“使了绊子”的大棚
之前失败的的经历让孩子们认识到大棚架子不够牢固,大棚随时可能倒掉,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可能是竹片太老太薄了,可能是竹片插的洞太浅了,可能是我们没有把洞洞旁边的泥土固定,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孩子们又有了信心,打算重建大棚。
在孩子们的努力工作下,大棚很快就造好了,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可是突然有人喊道;奔奔摔倒了。”怎么啦?”“这个大棚太矮了,奔奔蹲着出来的时候摔了一跤,裤子都脏了。”“要不我们造一个又牢固又高的大棚吧!”
分析解读:
开始造大棚了,幼儿热情高涨,谁都想要去尝试,面对造房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图难,幼儿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解决怎么不让大棚再次倒了的问题,幼儿通过挖深一点洞,寻找厚竹片和固定洞洞旁边的泥土的方法。刚建好就有小朋友摔了一跤,幼儿积极地从自身角度去思考问题,总结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这是幼儿科学思考能力关键经验的获得,他们在建造大棚的活动中逐步学会了比较和概括,学习了推论和预测,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能力。
案例描述:
“怦然心动”的大棚
那大棚要造多高呢?“这次我们要造高一点,起码要比我们高。”“那佳佳老师、章老师也要进去,要比老师高。”“那我们就造一个跟教室一样高的大棚。”孩子们通过用各种尺子、一寸虫、以及房屋装修图来确定我们最后要造的大棚高2.4m。
大棚材料到咯!怎么搭框架?参与搭框架的小朋友兴趣很高,孩子们运材料,拧螺丝,扶杆子,也是收获很多,在2位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很快把大棚的底搭好了。框架完工了,大棚的顶盖怎么造呢?孩子们之前都是竹片一插,没有什么经验,造这个比自己要高出好多的顶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个屋顶怎么放不进去啊?----这个支架太高了,我不够高啊!遇到困难后,孩子们决定请我们的师傅帮助我们。戴师傅帮我们把屋顶的架子往上太高,很快我们的屋顶就放进了支架中。我们也学会了把屋顶抬高的方法,很快我们完成 了屋顶的搭建。大棚架子的建造完成咯!
分析解读:
造一个又坚固又高的大棚,是幼儿的最大心愿与动力。在建造过程中,幼儿一起材料分类、拧螺丝、装顶等不同活动活动了多种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并不是日常生活能带给孩子的。
案例反思:
1.关注孩子,及时探究
“活教育”提倡在想和做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当孩子出现对事物兴趣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当孩子出现变化时进行选择,对于有利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内容加以引导和推进,及时地进行内容的调整。
2.发现问题,提升经验
“活教育”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尽管孩子的生活充满着童话,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更需要了解、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比如:大棚的种类、大棚的造型、大棚的材料,教师及时关注,引发讨论,孩子并为此进行调查,结合家长力量,将问题解决,发现大棚也是有很多的秘密,提升了生活经验。
3.认同联想,接纳意见
“活教育”主张解放儿童的身心。鼓励孩子更加大胆创新,并引发大棚倒掉了怎么办?产生了莫名的兴趣,诱发了孩子对解决这些的无限积极性。
通过这次大棚的制作,让我更加明白了做一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需要的多种素养:要眼中处处有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同时需要具备方方面时的知识,幼儿教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好课程,教师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资源的积累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