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耦合的台湾高校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的实践与启示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田兰 陈丽
[导读] 论文着眼于解析台湾高校创新创业培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应用,得出台湾高校实践育人的高等教育普及性高、程度高,培育主体较为多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对闽南高校可以借鉴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实践教育人体系构建,同时,强化微观管理,既重视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知识的普及、也要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福建省漳州市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田兰  陈丽   363000

摘要:论文着眼于解析台湾高校创新创业培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应用,得出台湾高校实践育人的高等教育普及性高、程度高,培育主体较为多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对闽南高校可以借鉴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实践教育人体系构建,同时,强化微观管理,既重视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知识的普及、也要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关键词:互动耦合;高校创业;创业培育;产学研合作
        一、研究背景
        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概念一样来源于西方,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推广。创业教育的英文翻译便是“enterprise educ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在清华大学展开。1998年,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开创了大陆创业教育的先河。清华大学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展开,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参与,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到了2002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9 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试点的院校。在第一批创业教育研究试点学校确定之后,教育部又先后选定了一些高校作为试点学校。
        至今,大部分高校己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及创业培训,国家级及省市官方的相关比赛也很多,但是创业教育却一直未能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始终依附于其他学科,这使得创业教育的发展十分受阻,无法培养专项人才,创业教育也无法顺利开展。上述的瓶颈并不是举办数次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可以超越的。
        在台湾地区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与大陆相差甚微,但是比大陆地区经验更为丰富。普遍认为,台湾政治大学最早推行了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精神”等通识课程;1993年台湾中山大学开设了“微型创业练习”等创业课程是台湾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的开端。近年来,台湾的创业教育显有成效。以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为例,基于创意、创新、创业理念的创业课程体系,配置创业竞赛、创业星光班、创业学园、育成中心及创新公司五部曲,己经形成良性互动且具有影响力的创业文化培育体系。[1]
        笔者基于地缘的关系,还关注了福建和台湾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育差异研究。由于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铺垫。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就两地创业培育的方式、方法加以互相借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意义出发,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两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学术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育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双方的合作领域和合作途径。
        二、台湾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培育的开启与发展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催生台湾创业教育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及飞跃发展,全球性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日趋明显,加强知识创造巳是占有市场的必要手段和必经途径。20世纪90年初,台湾地区正是从制造代加工转向品牌经营的产生转型并升级的阶段,由此开启的创业教育也初见端倪。
        最早推行创业教育是的高校是台湾政治大学,设立了“创新创业精神”等课程;台湾中山大学紧随其后,1993年开设了“微信创业”、“地方特色产业创业管理”等一系列的创业教育课程;台湾大学在2002年开设了“科技创业与管理学程”;接着逢甲大学成立了台湾地区第一个创业教育发展中心。1996年,台湾地区鼓励设立创业教育中心,多数设在高校,并开始广泛接纳大学生的创业团队,由此,台湾地区的创业教育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二)创意创新文化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发展
        为落实中小企业的目标,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也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先后出台了《大专院校创创新创业扎根计划》、《技职再造推动创新创业策略》、《智慧生活创新创业育成平台计划》、《大专院校毕业生创业服务计划》及《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等,以此来推动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2009年,为了强化办学特色,台湾地区启动了《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此方案也极大促进了创业教育工程的进展。此外,以创业文化扎根校园为基点,又启动了《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大专毕业生创业服务计划》。到2015年,己有599组团队获得资助,新创事业达330家以上。[2]
        台湾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培育体系构成
        (一)全社会开创了创新创业理念
        自1992年起,台湾各高校就己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台湾地区大部分高校就己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己经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理念。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此外,台湾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充分整合了社会的各种资源-民间财团法人,学校,政府,社区及企业[3]整个社会都重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多数家长也愿意为此提供资金支持。
        (二)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台湾大学培训目标是创意和创业精神-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异质性课程,提供创意实践的平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实现创业理想及目标。其中高雄应用科技大学从专业出发,激发学生从工业概念和商业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思考,注重得升学生的技术及经营能力;逢甲大学则更强调表达技巧与能力,深化荣誉感与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
        2.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逐步突出创业课学程。台湾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学系为教学组织单位的传统模式,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必修课程,并整合不同院系之间的教学资源,构建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并给予跨领域学位及学分。[5] 21世纪初台湾学程教育也得到进一步拓展,许多高校开展了以系统话的课程,以组合、打包式的课程搭配,灵活、开放、自主的课程方式,打破以往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的二元对立,推进跨专业课程及交流,从而吸引学生加入此类课程的研修。[6]
        3.教师团队的多元化。台湾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此类课程的教师团队均是由专业老师和业界人员担任,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系统的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专业背景,业界老师则需要具有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合理的多元教师团队。[7]
        (三)创建创业培育生态系统。台湾高校从内圈到外围,逐步开拓了多元、多边、多样的创业培育生态系统。


其中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最为典型,提出了“激励产官学各方面积极参与,促进学程持续发展。台湾高校提出产官学各方可以基于对创业教育的认同而投入资源”,“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为三方的持续、深入、良性合作奠定体制基础。”同时,“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搭建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最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创业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8]
        (四)以政府竞争性经费补助促进高校创业培育。台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借助政府补贴计划获取了一定的资金,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根据《补助大学校院创新创业扎根计划作业要点》(2016修正案)规定,对审核通过的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两年最高补贴新台币600万元。当然,在第一年结束时将组织专家对计划绩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分为质性和量化两个部分,评估结果作为第二年度的补贴额度的参考依据。有数据显示2012-2017年度,共补助创新创业中心示范高校新台币约2.65亿元,可见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培育的大力支持。[9]
        (五)拓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途径。台湾地区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户外教育源于对台南、花莲等山区的在校生返乡创业提供了课程和技术支持。此类户外教育广泛地实地体验学习,足迹遍布全球。山区地区的大学生能够将户外探索中学到的知识与地理环境、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为他们毕业同乡创业奠定了基础。此类的户外教育团体,产生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反过来提升了高校设置课程更为精细化程度,同时也推动了高校相关产学研平台的构建。[10]
        三、台湾地区现有高校创业培育体系的启示
        (一)启示
        1.高校创新创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在全球开放和“一带一路”深入实施的今天,需要站在更高的格局和更大的舞台,扎根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和创业思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事情,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全员参与,开放合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促业社会就业。大学生的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创业的辅导、孵化、资金支持等体系需要有专家研究,并形成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高校仍然是创新创育培育的主要阵地。台湾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显示,从教、学、研、践方面全面下手,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教师队伍要求为“双师”型教师,在创业方面有相当的资质和经验,并要求有企业就职的经验或者创业的历程;学习方面,有细致的创业课程并赋予一定的必修学分;研究方面,有资金支持的创业平台和定期的大学生创业比赛;实践方面,给学生提供落实的机会以及高仿的训练营。
        3.注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的人文教育。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与全人教育、伦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相结合。一是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将专业传承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发展、壮大专业,要让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同时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恒心意志以及在创业中遇到困境时调整心态和创业中的伦理问题。与其相关的人文教育则是诚信、责任、合作、团队、信心、意志及恒心等贯穿起来。
        (二)基于启示的建设性建议
        1.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全社会生态系统。基于GALCHS即以全球(Global)、全民(All)、终身(Lifelong)为外驱动力,以互补性(Complemen-tary)、整体性(Holistic)和持续性(Sustainable)为内应力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念,探索如何破解学校创业教育“生态位”角色缺失、政策因子缺位、创业生态系统运行基础薄弱等难题,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六大主体的创业机制,探求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网络性、共性性、竞争性、自我维持性和区域性六大特征下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可持续发展。
        2.学校层面要加大对于创业创育的培育,让学生“敢创会创能创”。
        (1)在创业教师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招入,对于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挂职过的老师要承担一些创业课程成为职称评或者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
        (2)建立双修课程,即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方面的,提升学分,结课时可以布置学生写模拟创业报告,让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创业理念及技能。
        (3)积极定期开展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建议由政府主办创新创新大赛,同时打造具有实践意义的讨论区,创意作品展区,创客组织及论谈等并定期跟踪,树立典型项目经验。
        3.校企共建,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共同培育。在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培育中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地区产业相结合,寻找契合点,推动产学研合作,成立校企共建的混合制学院。学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论部分,并做创业的简单练习;企业负责创新创业训练的实践部分,创业实训等。
        四、结语
        在我国,创新创业培育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变化。诚然,台湾地区在此领域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地区性及政策限制性,还无法全部照搬。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信息平台的整合,政务平台系统的整合以及政策意见的整合。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FJJKHX16-23)
[作者简介]田兰(1976-  ),女,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人力资源管理。陈丽(1982-  ),女,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郭少东.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8,(3):81-86.
[2]张绪忠,张兄武.台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以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26-35.
[3]陈式座.台湾地区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对福建的启示[J].高等教育,2013,(10):135-136.
[4]陈秉龙.海峡两岸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9):177-178.
[5]柯爱茹.台湾经验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教育,2018,(6):109-111.
[6]胡杨,王滨.台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学程教育发展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7,(8)28-33.
[7]陶礼军,袁向东.台湾地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及探讨[J].青年发展论坛,2017,(6):65-72.
[8]]张绪忠,张兄武.台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以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26-35.
  [9]朱家德.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新进展[J].高教探索,2018,(10):62-71.
[10]张书军,章翔,程启平.我国台湾地区普通高校户外教育创业平台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17,(7):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