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世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李霖
[导读] 甲午中日海战中的黄海大战牺牲的北洋舰队官兵1000多人,他们的英雄壮举都是值得当代年轻人尊敬和学习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从他身上迸发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李霖

【摘要】甲午中日海战中的黄海大战牺牲的北洋舰队官兵1000多人,他们的英雄壮举都是值得当代年轻人尊敬和学习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从他身上迸发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关键词】邓世昌;爱国主义;当代价值
        一、投身海防
        1849年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番禺,1967年福州船政学堂开班招生,年满18岁的邓世昌凭借良好的英语功底,破格录取到驾驶班学习,从此便开启了他传奇的人生。福州船政学堂是一所封闭式全日制学校,一年只放3天假,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邓世昌日夜苦读,勤奋不辍顺利毕业,并登舰实习。从超勇号舰长到致远舰舰长,邓世昌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为了北洋舰队的一名高级将领,并为当时的海防事业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舰长,邓世昌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不搞形式。生活上,在致远舰的6年,他只回家过3次,其余时间全部与官兵居住在船上;纪律上,不但严格要求官兵,对自己也是一丝不苟,严格执行军纪,起到了带头模范的作用。备战上,他带领全体官兵刻苦训练,不但训练强度高,而且都是以实战高标准要求,提高了致远舰的作战能力。比如,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舰队,致远舰发弹16发,命中14发,成绩位列北洋舰队首位。
        邓世昌身上还有一个值得提炼的内核就是他的职业精神,这个经常为学界所忽视。史料记载,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业务熟练而又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从治军角度,邓世昌以严格著称,在北洋舰队的将领之中,邓世昌被认为是最为严厉的舰长,也就是说,邓世昌对于军纪极端重视,体现的是他作为第一代中国近代化职业军人的独特身份。从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到北洋舰队的高级军官,他从来都没有忽视学习,特别是邓世昌在1881年和1887年两次出使英国,在英期间,他没有选择游山玩水,而是深入考察了当时的世界海军发展形势,潜心研究当时先进的海军战术,钻研学习当时先进的海防业务知识,就是为了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为有朝一日能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报效国家。同时,邓世昌还注重对官兵的思想教育,他曾说过:“人谁不是,但愿死得其所耳!”、“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自古大丈夫以身许国,我等为军人,更是要时刻准备为国献身;如今督察船务,近则准备会操,远则准备战事,岂敢有所怠慢?”这种舍身忘己,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后来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但是,邓世昌却有着独特的效忠体系,他不再是忠于一个王朝,而是忠于一个国家,更忠于自己的职业,这种精神是极其宝贵的。
        二、英勇殉国
        1894年,中日在朝鲜发生了直接冲突,当时的清政府希望息事宁人,而日本政府借机挑衅,6月日本海军速浪号、吉野号战舰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了北洋舰队的广乙号、济远号和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四千余人袭击了驻守牙山口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暴行,作为主战派的邓世昌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再向李鸿章请愿北洋舰队主动出击,与日军决一死战,但都遭到拒绝。虽然请愿未能通过,但邓世昌带领将士加紧操练,时刻为参战做准备。
        迫于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清政府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对日宣战,揭开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序幕。战争的高潮便是9月17日上午12点50分的黄海大战,此次战役规模空前,对中日两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典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那句:“撞沉吉野!”在无数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么真实的情况是这样么?答案是肯定的。黄海大战打了接近5个小时,由于舰队航速慢、火炮射速慢、战术失误等原因,北洋舰队一直处于下风,旗舰“定远”遭到日舰火力聚攻,危急时刻为掩护定远舰脱险,邓世昌的致远舰突出列阵与日舰拼杀。为什么要撞沉吉野呢?有人说这是莽撞的行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邓世昌为什么在可以选择撤退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要撞沉吉野同归于尽?原因就是,吉野舰虽非日军旗舰,但是在作战中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果将吉野舰打沉,日舰就会元气大伤,北洋舰队就有可能扭转败局。世界战争史上,1866年的萨利海战,奥地利的胜利就是采用这种战术。所以邓世昌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于是他下令定远舰全速前进,撞向吉野。
        但是很遗憾,致远舰并没有撞沉吉野,而是在日舰的猛烈炮火中沉没,这也宣告了北洋舰队最后挽回败局的努力失败。邓世昌本可以不死,他拒绝了左一鱼雷艇的相助,他的太阳犬咬住他的手臂,不让他下沉,他却抱着爱犬一同沉入大海。他的行为诠释了他的那句话:“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光绪帝为邓世昌亲赐谥号壮节公。



        三、当代价值
        邓世昌的辉煌人生完全可以成为当代青年的教育典范,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正是当代部分青年所欠缺的,因此挖掘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为青年一代的成长富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一)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代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对国家、对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部分青年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淡漠,主要表现在重自我,比如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青年就会看重个人得失,强调个人利益;重索取,比如部分青年强调自我满足,而不考虑对集体、对社会的回报;重利益,比如部分青年出现了价值观的扭曲,凡事强调金钱至上。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邓世昌少年时期刻苦学习、两次出使英国时对当时国外先进海防事业的探索和研究,长期和官兵共同吃住在船上不搞特殊,为官清廉,“身殁之后,家无余财”。这都体现了他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的所有努力和奋斗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国家不受屈辱,为了人民不受苦难。将邓世昌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青年中传播出去,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典范
        当代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至关重要,加强青年一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的爱国行为,将会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已达到普及状态,尤其是青年,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特别是近些年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更是引发了青年的追捧和青睐。但是,互联网的普及也衍生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部分青年沉迷网络无法自拔,他们对于互联网的热爱仅限于娱乐,大好的青春浪费在玩游戏和追肥皂剧上,长此以往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还何谈爱国?那么青年该如何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获得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要避免被错误信息进行错误引导呢?这就需要借助新媒体手段,挖掘典型案例,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邓世昌的爱国主义事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典范之一。
        大学生是青年的主力军,所以要提高青年的爱国主义认知水平,首先就要做好针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将邓世昌的爱国主义事迹开展专题教学,比如将“撞沉吉野!”的片段开发成沉浸式教学,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邓世昌当时为了国家不受外敌欺凌,舍生取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不但传授了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也能在心灵上给大学生带来震撼,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将历史发展线索融入思政课教学,这里侧重把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精神充分挖掘与展现,即核心价值,并讲清爱国主义的承继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线如何得以确立、为什么新时代依然需要爱国主义等关键问题,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将爱国主义上升为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将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刻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以此段历史的历史史实为基础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确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以及怎样做出“四个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想信念的重要价值,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等政治认同。
        (三)崇高的民族气节
        在面对国家存亡,民族危难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保全了国家大义。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男子汉的意志要坚定,即便是死也不可动摇。为了能够扭转战局,为了能够战胜日军保卫国家,他高呼:“吾志靖敌权,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开足马力,冲向吉野,选择与敌同归于尽。这强烈的报国之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当今每一名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每一名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年一代,要勇担民族复兴重任,像邓世昌一样心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力量,甘于奉献,不畏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自强不息。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年专项“文化综合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邓世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研究”(立项号:QN20200829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霖,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