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孙有涛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孙有涛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有一定促进效果,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以及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也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因此我国目前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21世纪,如何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连接是非遗传承人也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广东广州海珠区文化馆 孙有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也有一定促进效果,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以及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也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因此我国目前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21世纪,如何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连接是非遗传承人也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促进群众文化的扩宽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群众文化活动;地位;作用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创新是十分重要的,让人民群众能够在活动当中了解非遗文化,认可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甚至去传承非遗文化,让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向前发展,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复兴产生非常瞩目的作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产生和发展,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都需要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群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建设非遗传承事业,丰富现代群众文化生活。
        1非遗文化
        1.1概述
        非遗是指被各个团体或者个人所视作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实践活动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产物、作品、场地等。不同的人群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当中,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持续变化的历史,从而产生了非遗文化,并且在不断传承,还会随着变化而出现改变或者创新,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这些传承人产生了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进而让人类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并且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1]。
        1.2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主要方式就是口耳相传,主要依托于老师的展示以及传承人的学习,并没有较多的文字去记录,这就导致非遗的传承非常脆弱,一旦出现传承中断的问题,就很难通过较少的、落后的记录来恢复或者再生传承。目前我国虽然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工作的进度和速度远远不及非遗文化消亡的速度,我国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处境堪忧,就比如我们听说过的一些民间的戏剧、剪纸、皮影等都在逐渐地衰落、消失。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例如“中国京剧欧洲行”的圆满完成,昆曲和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末代皇帝》、《卧虎藏龙》获取奥斯卡奖项等,都表现出我国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但是与此同时,别国也将我国的文化遗产纳入本国的文化发展当中,并且将这一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比如很久之前我国敦煌艺术、景泰蓝、宣纸技术或流失或被盗,又如最近的美国《花木兰》电影的票房,韩国将我国自贡彩灯、端午节、孔子、中医、暖炕、泡菜、摔跤等等,改成本国的燃灯会、端午祭、儒学书院、东医等等用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就说明,我国文化足够优秀,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守住,就会被他国偷走利用。
        2群众文化
        2.1概述
        群众文化是指在人们的职业工作之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性文化。人民群众的活动就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主导是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目的是满足自我的精神生活需求,主要内容是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就是小型且多种多样,具有欢乐吉祥的含义,活动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安全,有秩序地开展,活动的场地是乡村或者社区的活动中心,坚持群众自娱自乐、就近集中举办、稳定性强、不具备危险因素、文明和谐原则[2]。
        2.2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国家也加强了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在很多地方都建设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地,在基层也大量组建了例如老年舞蹈团、民间艺术团等群众文化队伍。等到各种节日的时候,带有民间性质的娱乐演出受到人民群众的追捧,关于节日的文化活动也开展得越来越多,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就是现代化气息浓重,传统文化的比重也在降低,就会导致群众文化单一化,就比如全国都有的广场舞活动。第二,我国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相关建设不到位,投入的财力和物力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即便地方政府加大的投入,但是很少看到投入的成果,导致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体验感较差。
        3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
        3.1非遗是群众劳动感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对于劳动过程的一种记录形式,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所得,这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历史当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消遣和乐趣。不论是民族歌曲,民间绘画还是民族舞蹈以及民族戏曲,都是历朝历代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地反映着人民精神生活的结晶。在日常繁重的劳动当中,人民通过唱歌来协调自身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此时内心的感受,从而起到一种对精神的刺激作用,让自身能够更加卖力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就比如距今有450多年历史的罗山皮影戏就与其他地区的戏剧的表现形式和表演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3]。
        3.2非遗是群众文化中不可替代的
        群众文化是自古就有的,而且非遗文化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之间更是各具特色,不同的非遗文化都涵盖着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以及精神内涵。这些非遗文化便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的平台和借鉴作用,举办具有非遗文化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性质,同时非遗文化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会在无形当中起到教育参与者和传承者的作用,这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替代的效果。
        3.3非遗可帮助群众文化建设社会文明
        若要让文化艺术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作用,就应该利用群众文化活动这一媒介,而这一媒介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遗文化。一个具有正能量的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能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瞩目的效果。


例如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小康示范村、文明城市、票选最美职业人员等,都需要群众文化的推动,让良好的群众文化发挥出积极作用依旧需要非遗文化这一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壮大。
        4现状
        4.1制度不健全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产生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就如京剧、中医针灸、昆曲、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大众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有很多。因此我国的非遗文化内容具有十分明显的多样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人类可贵的物质财富。但是我国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相关制度上依旧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相关部门对相关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虽然我国申报遗产较多,但是却属于管理和发扬,有不少遗产为了完成下发的开发文化遗产的任务而进行申报、开发,但是对于资源却很难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这一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衰落、甚至流失,对于我国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贯彻落实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4.2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脱节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尚存的非遗大多数都是民间工艺技术和产物,是历代传承人一代代进行传承下来,但是现在有不少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不去传承家族的产业,反而去大城市拼搏,导致发生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现存的传承人多数也很难达到老一辈的技术水平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现代社会经济水平高,社会发展快,单靠传承非遗难以满足生活,甚至难以生存,这就形成了多数非遗文化难以支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从而与群众文化脱节的问题,也会进一步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产生制约,形成恶性循环。
        4.3群众文化较少宣传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的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不单单是某个传承人或者某个单位的工作,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才能够保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够落实到根本之处,让群众文化活动借此更加丰富、涉猎广泛。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非遗文化的宣传并不广泛,也不到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单调性,让非遗文化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也难以让群众产生认可和共鸣,因此群众对于非遗保护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使得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艰难前行。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经济结构发展的影响,非遗文化产生的较高的商业性质,让群众只知观赏而不去了解,让非遗工作的开展展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
        4.4群众认识不足
        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群众也是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结合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自然也是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但是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群众对于非遗文化没有具备可观的重视程度,对于非遗文化的认识也会浅薄,因此就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造成了影响。并且多数非遗文化都是在各地民间产生,地域性较强,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最终造成了非遗文化的失传或者消失。
        5作用
        5.1促进民间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
        民间文化通常都会产生在群众文化活动当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民间文化艺术为群众文化创造出了大多数群众都会接受和喜欢的形式和内容,群众文化活动又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老的文明,让群众建立正确的认知,方能真正喜爱,想要传承传统文化。多数少数民族在节日当中也会举办盛大的风俗活动,这些风俗活动也是来源于民间文化,将其发展成群众文化,能够对民间艺术产生更深的影响。犹如我国春节,这是多民族共同的节日,不同民族会在此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现出多种民间艺术来丰富节日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形式存在,那么春节也不会热闹,也不会有存在的意义。我国在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时,成立了文化馆,但是宣传不足,建议举办一些培训班、竞赛活动、艺术表演等增加宣传,同时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5.2增强群众认同感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当中,相关负责人员需要对涉及到的非遗文化具有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包括该文化的历史、代表内涵、作用、意义等,了解该非遗文化的现状以及发展,对该文化遗产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规划。在实际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应该根据群众对于该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展开,让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该文化活动当中,通过他人的讲解,自己的感受来深刻体会非遗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群众对非遗保护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保护,去传承非遗文化。
        5.3保证非遗保护还原
        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用群众文化活动来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当对非遗文化认同的群众逐渐增加,文化传承就会顺利进行,这也对仅应用商业来吸引群众的营销方式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让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能更加专注地专研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能够在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更多的意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之前还应该做好民间调查,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最原始形态,在活动中同样展现非遗文化的原始形态。
        结语:
        非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祖先留给现代人们的宝藏,但是现在却面临文化流失、被盗、被占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对于群众文化具有丰富内涵、拓宽影响的作用,利用群众文化活动来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对两者均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考虑两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璨.发挥PPP模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J].人民论坛,2019,(8):140-141.
[2]秦霓.出版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互动探讨——以上海“非遗”慕课建设及出版实践为例[J].编辑学刊,2020,000(002):53-56.
[3]孙丰蕊.“非遗进校园”与“现代学徒制”——高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再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5-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