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谈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回答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王昊兴
[导读] 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学生也是如此。问题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本文拟从课堂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3701241997101****5  王昊兴

摘要: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学生也是如此。问题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本文拟从课堂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学生  错误  态度  成长 
        在大学课堂上,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给出错误的回答,是常事;而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也不稀奇。问题是,一种与你完全相反的“声音”,且执着地坚持着,面对全体学生,作为教师,你将如何面对?
        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切不可采取简单的方法对待之。如果能够处理得当,课堂的精彩之处就拉开了序幕,课堂的高潮即将到来。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示教师的渊博学识,即将在这一时刻显现了。
        一、对待错误的回答,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待学生错误的回答,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态度决定方法!
        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一个人如此,一个组织如此,一个政党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乃至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也是如此,所以,允许错误是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态度和胸怀。当然,允许犯错误,绝不是纵容错误;允许犯错误,决不允许不改正错误!
        但是,有时或许我们教师原本的“认为”是错误的。
        我们教师也会犯错误。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总是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包括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和语言词汇。这就难免出现部分知识落后于时代的滞后现象。“向孩子们学习!”“向学生学习!”未尝不是我们跟谁时代的一种学习途径。不然,怎么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说?所以,我们教师也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还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的看起来虽然解决了,也只是阶段性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不仅是我们的普通老师,就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有无数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至今,人类甚至对于一些最最基本的问题也没用解决,例如,人产生从哪里来的问题,达尔文也只是回答了人类的来源的“断代史”。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仅仅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对世界不明白的、不确定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教师的“认为”也未必符合客观事实,这些都应该是常态。
        也许我们的错误源于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更有可能源于我们的“未知”,甚至是“无知”。未知,是我们对某一领域缺乏认识或不知道;无知,是我们原本对某一领域的错误认识、弯曲认识、狭隘认识,并拒绝承认且固执己见,更多的是个态度问题。
        根扎于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农意识所形成的狭隘的封闭思维定势,常常是我们“无知”的社会经济根源。根扎于权威基础之上的“唯上论”“唯权论”所形成的“棍棒论”,常常是我们“无知”的政治根源。根扎于师传弟承的“唯师论”“唯书论”“唯标准答案论”,常常是我们“无知”的教育根源。


还有“唯他论”“唯人论”而形成的“借口论”,常常是“无知”的个人知识层次根源。在否定真理的客观唯一性前提下的 “我认为”“自我论”, 常常是“无知”的知识素养根源。
        有时,人类的渺小就在于坐井观天,且认为得到了“终极实在”!
        有了上述对待错误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在处理“错误回答”时,在思想上就会有一定的认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我们就会从容对待,而不会措手不及,更不会出现学生哄堂的尴尬局面。
        二、对待错误的回答,要采取区别方式解决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理由。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如果不支持他的观点和理由,教师需要要说明自己的理由。经过互动式的师生讨论后,如果该学生认可教师的观点及其理由,就此结束。对于学生积极参加的态度,要给予褒奖。
        如果教师认可学生的观点及其理由,反过来,说明教师的观点及其理由是错误的。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切不可文过饰非,加以掩饰,甚至强词夺理。错了就是错了。须知,学生尊重你的人格比尊重你的学识更为重要!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教师,更加赢得学生的敬佩和掌声!
        治学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是“真”,而不是“利”。因为,政治在于“求利”。利,是个“量”的问题,可有利大利小之算;而科学在于“求真”。真,是个“质”的问题,没有半真半之说。政治官场上,政治家面对的是利益,可以玩阴谋诡计,谋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科学领域里,科学家面对的是客观世界,必须实话实说,才能谋求客观世界真想的最接近化。职业或者事业的性质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教学的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和道德情操,以及对待错误的科学态度。
        如果该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且教师在学生的“反驳”下,认识也出现“飘忽不定”的情况下,可以把问题扩大化,即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如果学生中也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僵持不下,可以把该问题引入“不知”领域,即将该问题当做“未知”且暂无答案的问题来讲授。
        讲授未知领域,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之一。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老师不明白的不能讲、不确定的不能说。
        讲授未知领域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同学的探索兴趣,去研究,去发现,继往而重在“开来”,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我们不知,就没有了“标准答案”,就不必遵循着“唯一”,各式各样的答案,就像五彩纷呈的气球绚烂于生气活泼的课堂上。
        对于未知的世界,关键看我们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不知”的态度,还是“无知”的态度。“不知”的态度,能够引发我们的探索的兴趣;“无知”的态度,只会湮灭我们探索的灵光,堵塞了我们通往未知的世界的道路。所以圣人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承认“不知”,才能“知也”。
作者简介:王昊兴(1997-10,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济南,学历:本科,身份证号:37012419971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