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背景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赵春涛
[导读] 在新课改的路程中,各学校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素质发展为宗旨贯彻教育理念,各教师都应持有‘立德树人’理念,在专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下,完成对学生未来长久发展做铺垫。下文对小学六年级数学向初中靠拢进行详细讲解。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和“创造型思维锻炼”,以符合现初中的教育模式。

山东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赵春涛    253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路程中,各学校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素质发展为宗旨贯彻教育理念,各教师都应持有‘立德树人’理念,在专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下,完成对学生未来长久发展做铺垫。下文对小学六年级数学向初中靠拢进行详细讲解。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和“创造型思维锻炼”,以符合现初中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初衔接;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其难度和整体的知识容量远小于初中,相当于断崖式增长,学生若在小学未形成有效的基础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将在初中的学习中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初中是相对于高中是一个小的分水岭。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基础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向着初中更灵活多变且具有难度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小学课堂中的高效教学。
        一、发现问题意识—对思维发生基础的奠定
        思维作为数学中的核心,而问题则是产生思维的源头,在小初阶段教师对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以提升其综合数学能力为宗旨的。在初中数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式下,现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自主学习被无限放大,成为了各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为了让即将步入初中的小学生更易融入其教学环境,小学教师应多设立小型活动和思维性训练等大量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升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举例说明:在一单元的“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我们对于教材中所提到的“工人师傅加工圆柱形桶”进行科学利用。在此情境下,我们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每个同学不同的生活经验来提出问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此外,我们还加入了“这个桶在制作时至少所需的纸板”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则随机加入到不同的小组中,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有一组同学在一开始就把讨论重心放在了圆柱表面积上,教师在此就可以提出:“制作h=3dm,r=2dm的圆桶,但发现产生了很多的废料,且废料很多都无法二次利用。所以,让学生们回归题目,观察至少两字。从而提醒学生,有时在做题中细节决定成败,虽然这对于圆柱表面积的计算中并无太大关系,但却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是形成完整思维过程的一部分。小学的数学教学大多是具有引导性的,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课堂中直接向学生讲解知识,而不讲其原理或形成过程,但是在此关键时期教师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掌控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完全被开发。而且在初中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思维的灵活性,看重的是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师应从传授知识向着能力培养的方面提升。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他自己发明,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因此,在小初衔接地时间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应作出改变,教师具有主动性的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改为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
        举例说明:在“分数乘法”中的“分数乘整数”部分,我们教师讨论的方法是改变以往的“子变母不变,子与整数乘,变为新分子”的方法,而是在多媒体上画了三个格子,将每一个格子分为四个部分,后将每一个大格子中的三个加深颜色,并说明未加深的占每一个大格子的四分之一,假设每一个大格子为1,然后让学生去讨论加深格子的总面积,教师充当引导者。如:有的同学将每一个格子中加深的面接求出为四分之三,然后求三者的和,从而得出答案。作为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假如我们用乘法进行运算,那么答案还会是这个吗?”抛出问题,让学生再一次沉浸其中。但是当学生列出四分之三乘三的式子时,再次参考口诀从而加深对其的印象,这不仅是一种好的课堂体验,还是以一种自主思维的训练。
        三、创造性思维—对变式问题的思考解决
        现代性社会会对人的要求更加深入,不仅如此思维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便是对于数学问题的多方面思考,用多元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根据现实或问题所产生的变量而因题改变解决方法,从而是问题高效的解决。这是初中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学生关于学生各能力要素。因此,在小初衔接的时期,教师应在六年级的教学中大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更好的去适应初中的节奏。举例说明:在“圆”一单元中“圆的面积”,我们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形广场建设出一个半径为7.5米的圆柱型舞台,形成圆环,并求出圆环的面积,并在其中布置相关装饰。在此基础下,同学不能单单的去计算圆环的面积,还应减去重要圆形装饰,后将各项数据通过加减,即可求出。随后在同学计算完成后,提出另一个问题“在舞台前布置红毯,在综合了整体的舞台美感的基础上,要求地毯从舞台的水平直径处,绕开舞台铺30米的红毯,求至少需要多少红毯”。对此,学生不仅要会数学的知识,还要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快速的想象到整体结构,从而得出结果。相比于原题,其的难度更高,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也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我们还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其他图形的教学,以此进一步增强对于初中思维的增强,加强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小学六年级是衔接阶段的重要一环,需要帮助学生奠定初中学习中所要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而教师也应从主体转变为旁观者,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教师更应将初中所需的思维能力作为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以保证学生在进入初中时不会产生学习困扰,以保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持续且高效的进行学习,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初中崭新的数学教学氛围和节奏中。
参考文献:
[1]孙东霞. 小初衔接背景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J]. 华夏教师, 2019, 000(032):53-54.
[2]刘大梅.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有效策略分析[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10).
[3]陈华忠. 如何跨过"小初衔接"这道坎——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 教书育人, 2019(26).
[4]覃欣萌. 中小衔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渗透[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10):0039-00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