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钟霞通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钟霞通
[导读] 近些年,我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发展迅速,更多的人重视起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被列为重点问题,学生需要带着创新思维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小学生年龄较小,本身的想象力丰富,所以在此阶段,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中心学校  钟霞通   645353

摘要:近些年,我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发展迅速,更多的人重视起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被列为重点问题,学生需要带着创新思维去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小学生年龄较小,本身的想象力丰富,所以在此阶段,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都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也应对有关知识进行强化,做好利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
        引言
        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支撑一个现代人自身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重要引擎,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数学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符合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价值观念的体现。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及能力形成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结合数学充满抽象性发散性的学科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出创造性人格,为他们以后知识的学习,整体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之前单一的教学观念去除,要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能单纯地靠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数学知识都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老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多注意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够得到迸发,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创新意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之后的发展和学习,老师需要做到从小就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开展。例如,在讲解应用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成店员和顾客,指定5支铅笔5元钱,3个本子5元钱,3个橡皮3元钱,规定每个学生拿多少钱,能买多少物品,这样可以将应用题生活化,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课堂小组合作
        传统的学习模式都是以单一个体为主,以学生个人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出现两极化形式,一方面是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强的;另一方面是理解能力差,基础能力强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对理解能力差与基础好的分为一组;基础差的与能力强的分为一组,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也能有效促使学生说出想法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传授几何图形运算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准备相关的器材。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分发相同器材;其次,教师在黑板出示题目,对正方体进行测量,要求学生以手中的器材进行测量,得出数据是否一致,测量方法有多少种。通过以小组形式探讨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计算,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及对问题的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促使学生吸收知识点。
        三、鼓励质疑问难来萌发创新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常规性知识的探究及质疑。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多质疑,培养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小学生质疑数学知识时,则表明该学生有一个认真思考的过程,而这一质疑环节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培养基础。小学数学老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的“堂堂清”模式,留更多的时间尽可能地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来培养创新意识。如可以组织新旧知识练习活动来引导小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培养质疑精神。又如,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定期组织答疑活动,借此活动来回答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中不理解的部分,这不仅可以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有助于充分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习惯,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要想真正形成创新能力,不能纸上谈兵,依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好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才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数学实践能力,也就是形成了创新能力。例如,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持学生整个过程的专注度,使他们整个操作过程尽量保持连贯,形成连贯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操作实践体验。学生分组交流合作是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学生在阐述的时候自己的思路更加明确,既打开了思维,也拓宽了视野。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因为数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体会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完善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具体学习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借助数学课堂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梁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80.
[2]相素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3]马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29):11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