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中小学德育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期   作者:段堂培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
        段堂培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既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保证,也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奠基。现代社会发展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急需学校承担起文化责任,积极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德育课程、德育教育过程等环节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本文通过阐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对德育创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融合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德育

一、结合传统道德文化,确立“人本德育”的新理念。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德育理念转变是解决目前中小学德育问题、促进其发展的出发点。处于现代社会图景人文素质问题解决基础上的新时期的德育要特别注重自身文化内涵建设,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思想中的人本德育理念,打牢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人本德育是继承传统与贯通未来的德育发展趋势
        人本德育本身是将德育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
式。真正的人本德育应该表现为教育本身以对人内在特质和外在行为联系的深刻
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德性、德行的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责任感、认同感的人。人本德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尊严进行生活和学习,在教育的滋养下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终极要求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今天,“以人为本”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更是当前学校转变性的素质教育为人性化的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不管什么类型的教育,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甚至是个人的天性教育,都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提出的。由此可见,坚持教条式的书面化德育在当今社会已不具有适应性功能,只专注于“面子工程”的思想道德灌输只会使学生“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德育终极目标所要求的高尚人格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从情理上契合学生的心灵召唤,增强其心理认同,使其在行为规范中不自觉的加以效仿,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
(二)人本德育是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需要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很少会提及德育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德育诉求也无法得到倾泻和满足。人本德育就是由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决定的,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愿望、诉求等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应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具有自我支配能力的自由人,他们应该有对德育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权利,他们更应该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会道德问题的探究方式的能力,这正是德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才是活动的依据。教育者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作为德育教育的至高追求。德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现实,德育教育要与新时代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通过开展德育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把道德教育融化在课堂和各种活动中,而不是单纯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


        现代德育教育理念的中心,不是社会群体,不是学校,更不是老师,而是社会,学校,老师所面对的成百上千的学生,重视教育过程的个人感官体验,关注学生自我的教育方法,重视学生自我感受的教育评价,强调了受教育者作用的发挥。如此,德育才能够真正摆脱灌输的影响,使一切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的约束与影响。真正的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重心。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优势资源的运用进行高校青年大学生德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程,为德育的进行提供了较为优质、优厚的教育资源,因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将会成为中小学德育用之不尽的思想来源之一,取其精髓成分,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提高境界。
二、完善传统道德文化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凸显立德树人的坚定性
        德育教育者必须加强学习研究,提升文明素养,顺应时代的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理清其发展脉络、
把握其基本走向,深入研究道德思想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对
中华文化中封建落后的部分保持足够清醒的认知;同时,还要在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错误本质及对我国青少年的危
害。否则,何来足够的底气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给中小学生以合
适的教育引导。与此同时,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各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地方特色文化元素
融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才能帮助学生从地方文化的个性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共性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切、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思想共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认同现代德育新理念。
(二)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认知
        优秀道德文化是历史的瑰宝,是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成果。传统文
化的历史性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知力,才能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借助传统文化创设德育教学情境,拓宽德育教学的路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德育课堂中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之美。现在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不显,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的德育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
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探索教材中
有关传统美德的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锻炼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学生的
情操,帮助学生把思想道德的认识转化为优秀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完备的道德
观念。
        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历史的赠遗。传统文化源于实践,是几千年劳动人民用血泪堆砌出的精华。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对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连接传统文化与实现社会的媒介,应具有逐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传统德育中的传统道德文化,挖掘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收获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想道德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外在行为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1] 余飞频.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课堂有机渗透初探[J].教育教学,2012:185
[2] 韩翠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