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丽
鲁东大学 山东省 烟台市 264025
【摘要】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掌握学习、教学最优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化、整体化思想为依据,对同一主题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达成教学效果最大化。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进行重组设计来探讨家国情怀素养的落脚点。
【关键词】 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 单元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定义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采用历史单元教学的形式能够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培育。本文围绕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评析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叙述内忧外患情境下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措施以及众多爱国人士救国救民的举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塑造健全人格。
一、明确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单元知识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努力的方向,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教师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状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内容标准的研究,我们可以制定出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史实,了解事件代表人物的事迹,剖析事件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感悟救亡势在必行的事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新青年》《京报》《吴玉章回忆录》等的史料价值,汲取蕴含历史信息,独立分析各事件的历史影响及局限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混乱割据的社会状况,感受众多爱国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展现的无畏精神,体会仁人志士所表达的真挚情怀,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
二、突出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主题以课时内容间的整合优化为前提,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基点,以落实教学目标和达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是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通过八年级上册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遭受的凌虐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出的抗争,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前三个单元不同,本单元围绕“启蒙”与“救亡”的主题:启蒙是指以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文化变革,摆脱封建愚昧,促进大众的思想解放;救亡是在启蒙的基础上,革命团体为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发动的运动。可见,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启蒙促进救亡,救亡深化启蒙。把握住这一关键点能够深化学生对“启蒙”“救亡”的认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整合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以时序为基础,以通史的形式呈现出古今中外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实际教学中,每一课所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是开展单元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挖掘单元知识的深层涵义,提炼教材内容的核心概念,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综合运用历史证据,发挥历史事件的教育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时,人教版教材单元标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主题为“启蒙”与“救亡”,包含3个课时。
单元引言简单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背景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状况。教师要根据教材指导建议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重难点,科学的调整教学内容,制定课时规划。本单元教学中可依据单元主题划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第二课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对两个课时的讲授,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思想领域的伟大变革,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教师从单元教学的视角整体介绍文化启蒙与救亡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感悟激烈的爱国斗争,形成理性的爱国观。
四、组织学习活动
单元学习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而设计、开展的学习任务。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教材向学生呈现了4位运动中的先进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搜集整理一个人物的史料,组内合作将所搜集到的史料整合成简短的人物传记,并选取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介绍本组的成果。以下是某组所展示的关于鲁迅的人物梗概: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起初,受家庭变故影响,立志通过医术来拯救伤患,增强国人体魄,企图通过医学来启发国人的觉悟。机缘巧合下的一部影片使鲁迅深刻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他的《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深的震撼了国人。自此,鲁迅走在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另外,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他们敢于站出来引领国人去抗争?以问题驱动学生去思考并分析总结出他们具有受教育程度高、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开放创新的思想意识等共同特质,认识新文化运动空前的思想启迪意义。
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习积极性,拓宽对新文化代表人物的了解,感受先进知识分子保家卫国的勇气,甘愿为家国奉献的决心,崇尚英雄气节,认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评价教学效果
单元教学评价具有导向、鉴别、选择、调节、反馈、动机、激励等功能,是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测量与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教师教学提高。
单元教学评价的评判标准不能单单依据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知识迁移、历史思维、价值人格等方面。针对第四单元的教学评价,围绕“启蒙”“救亡”的主题,关注学生能否从内忧外患的时空背景下理解文化启蒙的必要性;能否从文化革命的冲击中感受寻求中国出路的紧迫性;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出发综合评估学生的学生效果。因此,单元教学评价的方式建议采用“开放性习题”来判断学生对于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例如:为了验证学生是否达成“理解混乱割据的社会状况,感受众多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体会仁人志士的真挚情怀”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后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师可以从学生表达的角度、深度、与现实的契合性、实践性得出测验结果,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重温文化革新的社会背景,感受李大钊、陈独秀等为救亡图存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模范身上所展现的勇气与精神,感受其号召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好随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身的准备。
六、总结
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单元教学设计遵循初中历史综合性的特征,着眼于整体性、时空性,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路径。因此, 教师在单元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多样化的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情境,从历史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形成家国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