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盈
安徽 黄山学院 人事处 245041
摘要:习近平劳动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建设为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劳动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劳动至上观、劳动精神观、劳动关系观、劳动教育观为主要内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实现伟大梦想指明了现实途径、为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建设伟大工程奠定了政治基础、为推进伟大事业增进了实践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劳动观、内涵、当代价值
劳动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日前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更是将劳动教育定义为树立学生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导向。新时代人类劳动形态持续更迭、多元并存,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本原理的实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渊源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它的生发原点,同时也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习近平劳动观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种子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里落地生根的时代产物,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
作为人类劳动学说史上的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是对以往哲学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就马克思、恩格斯而言,他们认为在现存世界中人和自然界能够融为一体的桥梁在于人类的劳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使人类在获取自身本质的同时把自己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类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创造属于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既肯定了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观点,同时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这也是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最早理解。"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3]
在肯定劳动内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观的并不是马克思,但他所创立的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核心的劳动价值理论,使得劳动价值论成为了科学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西方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关于土地、劳动、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三位一体”学说。他认为劳动具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二重性,这就决定了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深刻揭示了劳动必需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再次,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看,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解放。从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出发,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形式与内容相冲突、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相分离的内在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公正不合理社会,他们运用劳动辩证法,依据劳动内在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趋势。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劳动解放之路,预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消除旧式的社会分工,即从异化劳动转为自由劳动,从而使人类在劳动解放中能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二)列宁的劳动观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者,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基本原理指导俄国各方面发展并结合俄国实际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为后来 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列宁指出:“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4]可见,在他看来,劳动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应当高度紧张地从事每天的劳动,否则我们就必然灭亡。”[5]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劳动和教育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要将劳动和教育相结合。?
“没有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就没有未来的社会”,列宁认为在苏维埃国家,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还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劳动任务。学生既要用脑劳动,也要用手劳动。他倡导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这样可以让年轻一代人,主动地加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去。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生动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论》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了人的社会实践是劳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深刻揭示了劳动的本质与价值。他认为在物质生产中,人们逐渐地了解自然,同时通过生产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相互关系。毛泽东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6] 他所提出的教育应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劳结合”思想,是我国一直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同时,他又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从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看,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关乎将来的生命质量。劳动不仅是一种单一的体力或脑力活动 ,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健体方式,可以促使人的肌体充满活力,促进新陈代谢,锤炼意志品质,对促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培育健康体魄、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的立足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内核。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恢复按劳分配原则,才能够永远和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让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人先富起来,这对整个社会的财富涌现具有十分强的激励效应。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积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7]学术界就此开展了关于教育方针的大讨论和新时期教劳结合的研究,在实践中使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规范化得到了建设。
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观念的变化,要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识和研究。这既包括对以按劳分配为主、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认识,也包括对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劳动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系统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将尊重劳动放在首位,这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一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
胡锦涛同志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就包含“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辛勤劳动既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和幸福的基本手段,更是净化灵魂、升华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衡量指标。但美好生活离不开人类的劳动,这是认知美好生活真理性和现实性的关键点与前提基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劳动观中关于劳动的阐释主要包括:劳动至上观、劳动精神观、劳动关系观和劳动教育观。
(一)劳动至上观是新时代以劳动为根本价值导向的新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从天而降,从本质上来说,要依靠劳动者创造,并将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人类只有依靠双手梦想才能实现,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这既是朴素的辩证法,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所以要通过劳动才能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这对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劳动精神观是新时代劳动人民精神风貌的体现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所秉承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体现出的精神风貌。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劳动者们亲切交流的过程中,都会勉励广大劳动群众继续弘扬劳动精神,续写不平凡的故事在平凡的岗位,并向全国各族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令人倍感温暖和奋进。这进一步说明了用工匠精神塑造新时代劳动者既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期待,更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既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劳动领域的丰硕成果,也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精神方面的丰富内涵。
(三)劳动关系观是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指南
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事关广大劳动群众和单位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劳动者的待遇问题,他提出不仅要重视普通的劳动群众,还要切实提高他们的待遇。党和国家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现有的就业环境,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增加他们的劳动报酬。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既是强化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社会经济得以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增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四)劳动教育观是新时代培育新人的必要途径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任务,这就对新时代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意见》中,又对如何构建这一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有系统的部署,再一次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和先导地位。培育时代新人,必需要把劳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劳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能够体现鲜明特征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成为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亮丽的底色。这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更加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劳动的科学认识,激发投身劳动的积极性,提升劳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一)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实现伟大梦想指明了现实途径。
新时代是实现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梦想。劳动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对于千万普通人来说,“中国梦”最能唤醒理想,“我奋斗我幸福”最能打动人心。“中国梦”是远大的目标,劳动是最具体的方法。处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更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正是因为劳动或生产劳动,人类才区别于动物,开创并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同时也开拓和发展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劳动者的劳动既创造了人类群体所共生的社会,也使得个体能更有保障创造自我幸福生活的可能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蓝图中,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就是在不断谱写壮丽而崭新的篇章。在百年征程的奋斗过程中,当我们不断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理想、美好家庭的幸福憧憬不断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以高度的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紧紧地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自觉地的做到了将劳动创造梦想的理念内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
因此,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进行了时代解读,再一次强调了劳动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指出了劳动在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劳动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途径。
(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进行伟大斗争提供了坚实基础。
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基本现象,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手段。马克思在他的论著中曾多次提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步的、渐进的过程,必须要人民群众不断努力,需要人民群众参与到伟大斗争中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崇尚劳动光荣,积极引导发动群众投身于劳动的大潮中。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引领着行为规范和社会共识,热爱劳动、积极劳动、劳动为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方式,通过辛勤劳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越走越近,越走越好,才能靠劳动者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才能实现伟大斗争的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以解决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从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不同的层面,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驳斥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的价值取向,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自觉培育和弘扬劳动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让每一个劳动者感到光荣和得到尊重,才能真正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肯定新时代的劳动者作为主人翁的合法地位,才能使人民大众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斗争的胜利提供动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建设伟大工程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迈入新时代。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身边的考验和外在的挑战,这就注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征程绝对不是靠着喊喊口号、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时刻准备着付出比以往更为艰苦的努力与汗水。
在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矛盾聚集,这无疑决定了执政党必须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劳动和实践中,让全党同志始终保持着昂扬斗争的状态和过硬的素质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从历史思维的角度深刻诠释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现实性、必要性、紧迫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劳动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他始终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弘扬劳模精神与党风廉政建设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敬劳模、弘扬劳模精神,实际上也是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始终做到带头发扬劳模精神,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带动人民群众,鼓舞人民群众,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四)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推进伟大事业增加了实践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靠干出来的,鲜明的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而且它是有原则、有方向和有定力的实践。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斗争都要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都要依靠每一个勤劳的个体、奋进的群体、执着的政党,从理想变成现实,用汗水、智慧铺就未来的美好蓝图。走过站起来、富起来,在强国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劳动中创佳绩,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成为了惠及全民小康的复兴大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只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共进,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民族才会振兴、人民才会幸福,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依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劳动指引未来。
劳动创造未来,奋斗铸就梦想。劳动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建的起点和枢纽,是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这不但鼓励了劳动创新精神,更加丰富和发展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推进了伟大事业的建设,是需要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并不断发展的时代洪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列宁.列宁全集[M].第 3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 列宁.列宁全集[M].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 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Research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Xi Jinping's Labor View
Cao Ying
(Human Resources Ooffice,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China)
Abstract: Xi labor view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as the background, with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and labor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thought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view of labor is the highest, spirit of labor, labor relations, labor educ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new era of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new age view of labor to achieve the great dream pointed out the realistic approach,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struggle, to build great project laid a solid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power, for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Key words: Xi Jinping's Labor Concept; connotati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