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巧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期   作者:朱淑挴
[导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特别强的学科,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性
        朱淑挴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特别强的学科,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性,则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的特殊使命。我们要巧妙的借助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情感,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情境创设    情感   教学难点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特别强的学科,它的工具性人们很容易理解,并且在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但是,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性,则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的特殊使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课堂犹如死水一潭,波澜不惊;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出现了教师独霸讲台唱独角戏的场面,或者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拿着教辅材料照着答案念,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学只是走了个过场。尤其是一些生涩难懂,学生没有真实生活体验或感受的课文,要学生突破这个情感的瓶颈,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及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难度非常大!那么这个时候,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借助情境的创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就成了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调呆板,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其独有的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生动的动画及声音三维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只要用课件中的动画展现给学生,就能帮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细节,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并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11册《詹天佑》一课,在理解詹天佑开凿“八达岭”与“居庸关”隧道时,分别依据山势采用了“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对道路工程方面的知识完全空白,他们可以明白,两个队一起开工,是可以缩短工期的。但,这仅仅停留在数学课上效率的计算,他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詹天佑的这种创新。至于詹天佑为什么要在这两个地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是个难点,他们是不明白的。教学时,我们当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两地的山势特点: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长1100多米,是居庸关的三倍长。山势高,是多高呢?岩层厚,是多厚?是怎样的岩层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把居庸关的山势及地质情况做成幻灯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加强他们的感官认识,理解开凿隧道的困难。然后把工程施工图做成动画的形式,把工人施工的情况演示给同学们看,直观形象。这样,同学们就彻底地了解了詹天佑的意图,由衷地赞叹詹天佑的聪明,难点得以突破。
        二、巧用情境演示,加深理解,直击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非常广泛,有很多内容学生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甚至听都没听过的,尤其是一些专业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那么你要他理解,那就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比如《詹天佑》这一课中,詹天佑依据山势设计出人字形线路,詹天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这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火车的拐弯转向及动力是完全没有概念的,那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里迈过这个坎呢?我想到了孩子们玩的开火车的小游戏,教学时,我挑出七个同学来玩一个游戏:由这七个同学组成一队车龙,从教室门口进来,经过讲台绕一个弯再走出教室。第一个同学当火车头,负责拉,其他6个同学不用力,顺势走。

游戏刚开始时,车龙走得还行,但是,到了讲台拐弯时,火车头拐弯了,拉了两个同学过去,可是,还有4个同学停在讲台前,车队走不下去了……这时,有同学发现了问题,车队太长了,拐弯不方便,火车头不够力。于是,我又再进行一次实验,还是这七个同学,第一和第七个同学都当火车头,一个负责拉,一个负责推。虽然增加了动力,但是,车龙还是在拐弯的地方停了下来。为什么呢?还是动力不足!怎么解决呢?我让孩子们带着刚才看到的问题再仔细读课文,找找詹天佑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很快,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用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前进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行不行呢?我再让孩子们进行一次实验:还是那七个同学,两个火车头,一个拉,一个推,一直前进,不拐弯,等到第七个同学都过了讲台后,全体转身,第七个同学负责拉,第一个同学负责推,沿着讲台后面,轻松地走出教室门。到这时,全部同学都明白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开线路,是为了解决火车爬坡和拐弯的动力不足的问题。这种设计省时省力,是一种创新,是他杰出才华的表现!一个小小的情境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懂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类比迁移,举例突破。
        一些文学经典,经常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真实可感。作家们的选材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笔下的人物各形各色,要学生理解不同角色所演绎出来的情感与心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就像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一课,主人公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的那一段心理描写: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
        这段心理描写,细腻地把桑娜那种慌张与不安,自责、坚定的忐忑心理写出来了,文中省略号的大量运用,突现桑娜思绪的跳跃,更是烘托出这种不安的气氛与心情。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切身处地的体会到桑娜的心理,那是极难的。备课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其实这种极想要做,但又怕发现的提心吊胆其实孩子是有体会的,那就是孩子在偷偷玩电脑时,一边竖起耳朵听动静,一边沉醉其中;这心理跟桑娜此时的心理是何其相似!教学时,我并没有过多的解说桑娜的心理,读完这段后,我用语言模拟出一个场景,全班同学参与,把自己的心理当场说出来:
师:星期六,爸妈出去了,我忍不住打开了电脑偷偷玩起来,“铛”门响了一下。
生:(不会是爸爸回来了吧)(关机!!关机!!)
师:侧耳听了一下,没事。
生:哦,没有回来,继续玩!
生:冲,冲、冲,哎呀,又没了一条命……最后关头了,就差这一关,我就可以升级了!
师:突然门外传来了一点声响
生:妈妈回来啦?不管了,就算是妈妈骂也要把这关给过了!……
生:这次可要被妈妈骂死了,不过也好,我又升了一级!
        因为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这次情境演示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的兴趣也很高,这时,我再让孩子们去读课文里的那段话,孩子们马上就理解到了桑娜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并且读懂了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去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李吉林老师曾提出“学科课程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的崭新的课程观。只有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生活的氛围。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让知识与情境相互依存,让学生与情境互动,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