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如何进行合理避税—基于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5期   作者:林雨璇
[导读] 避税现象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林雨璇
        广东省珠海市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519000
        摘    要
        避税现象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措施去进行税务的规避。国外的企业以苹果公司为例,作为世界上知名的企业,苹果公司对于避税毫不掩饰。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其成功规避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税额,因此,多个企业纷纷效仿它的避税模式,对企业自身的利润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国国内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企业根据大环境也采取了各种颇为有效的避税模式来进行税务的规避。基于此,合理的避税方式在国内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税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非法逃税现象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避税则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去减轻企业的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国内外企业的避税模式的研究,从而得出合理的避税策略,既不会对各企业有太大的冲击,也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税收安全。

        关键词:合理避税  对比  建议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x Avoidance Modes between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Abstract: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new economic times, tax avoidance phenomen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general. Whether domestic or foreig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own interests, many enterprises tak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measures to avoid tax evasion. Take foreign enterprises like Apple Corp as an example, as the world’s famous enterprises for tax avoidance, which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make it successfully circumvent the billions of dollars of tax, thus so many companies try to follow its tax avoidance mod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profi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domestic economy ha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Many enterprises also took all quite effective avoidance pattern for tax avoidance. Based on this, reasonable tax avoid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ur country’s tax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ax management level, the phenomenon of illegal tax evasion is becoming l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tax avoidance appears as a new way to reduce the corporate tax burden and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profit.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ax avoidance mod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so as to draw a reasonable tax avoidance strategy. It will not have too much impact on each enterprise,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national tax security.

Key words:Rational avoidance tax  Compare  Proposal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外许多跨国企业在不停地寻找途径进行大额税务的规避,例如利用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税率差,或者利用避税港,以各种途径去进行税务的规避。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作为全球跨国公司的龙头企业,其进行国际避税的模式有多种,通过避税得来的隐形利润是它每年巨额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避税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国际税务筹划案例来进行研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但不断完善的税收制度以及种类繁多的税种也在制约着各种类型的企业的发展。因此,合理的避税方式在国内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税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非法逃税现象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避税则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去减轻企业的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而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对国家的预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与国外企业的避税模式不同,国内企业有自己合适的避税模式。因此,深入对比分析国内外企业的避税模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制定合理避税策略,在合理地保证国家财政安全的同时为公司谋取利益,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避税
    避税,是指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为了减轻或避免纳税的纳税人利用法律上的一些漏洞,对财务安排作适当的调整以及税收的规划。这种行为通常会造成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造成国家财政的损失,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1.2.2 合理避税
    合理避税是指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之下,纳税人通过合法的手段方式进行税务的规避。
1.2.3 国际避税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企业的纳税负责人通过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与漏洞,来进行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的行为。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是本文的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3章是国外企业避税模式分析。
第4章是国内企业避税模式分析。
第5章是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6章是关于企业如何进行合理避税。
第7章是结论。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案例分析法。美国经济学家巴泽尔(汪丁丁,1997)曾经说过,“一个精心寻找的实例往往提供了比任何一种理论模型都丰富得多的内容”。本着同样的目的,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并通过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对比,从而得出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在讲述国内外企业的避税模式的同时,结合典型的案例,从而达到更好的说服力。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其一为,现有文献很少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去对比分析避税模式的不同,更多的是选取单一角度。本文通过对国内与国外的避税模式的不同进行分析,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对避税模式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论证效果。
其二为,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去对国内外的避税模式诸如资本弱化、转移定价、利用避税港和利用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进行避税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外资企业避税手段的作用机理有更全面的把握,便于企业制定合理避税的策略。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由于水平有限,作者只能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这对于国内外众多避税企业来说适用性可能不及实证分析方法。另外,由于国家宏观数据以及各企业微观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国内外企业避税现象的隐蔽性等原因,本文并没有对各避税企业的避税影响因素等论点进行实证分析。
2 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避税模式的研究成果
    国外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凭借它们发达和完善的全球战略体系,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去逃避本国或东道国的各项税收。文献中所重点探讨的避税途径主要有转移定价,资本弱化和转移收入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转移定价。
    转移定价法是指跨国公司通过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子公司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化来进行税务规避的一种手段。Jacob通过研究企业内部交易与企业应纳税率和上报利润的关系,认为当企业通过转移定价法求得最低税率,企业便有了最大的机遇在税率差异相对较大的国家间展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Jacob,1996)Choi研究了跨国企业的降低税负与内部激励的均衡,认为在子公司边际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确定转移定价要侧重考虑子公司的目标协调和激励的问题。而当子公司的边际税率不同时,确定转移定价要侧重于考虑降低跨国企业的整体税负。(Choi,1998)
也有一部分海外学者不赞成转移定价带来的避税效果。比如,Swenson运用1981-1988年间美国进口其海外子公司的产品的数据来验证公司税和关税是否是刺激公司转移价格的主要原因,然而实证结果并不显著,即国外税收每降低5%仅会使子公司产品价格提高0.024%。因此他认为由于国际产品流通中的转移定价可以被较为准确的预测,而且较高的成本通过转移定价来转移收入并不见得是一种有效的避税手段。(Swenson,2001)
    第二种形式为资本弱化。
    资本弱化(又名股份隐藏),是指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的比重大大超过股权融资的比重。
    Smith认为企业投资者如果以关联企业的债权性投资替代权益性投资,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的特殊关系,关联方的债权在企业破产清算之前更有可能得到事先优先清偿,从而不计入破产债权,有利于减少跨国集团的损失。(Smith,1995)
    Jansmon & Shaikh 则认为即使不能优先偿还债务,关联企业也可以同其他一般债权人一样参加破产财产的受偿,从而使股东分享破产财产的权利。另外,企业的股东如果采用权益性投资方式,企业管理层会希望保留最大的公司利润从而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通过再投资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或其他股东也可能以公司良好的报表成绩来提高公司股票价值,而决定不在税后分派股息。但是,股东以关联企业的债权性投资来代替一部分的权益性投资,则是另一种情形,这是因为企业债务到期就必须清偿,管理层也不愿看到企业背负过多的到期未偿还债务。 (Jansmon和Shaikh,2003)
    第三种形式为转移收入。
    Desai et al 利用美国的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子公司应对东道国间接税(非收入税)实施的策略,即海外子公司会通过低报收入,资本产出率和利润率的方式来进行税务规避。在东道国,如果非收入税的税负明显超过了收入税的税负,一方面,当地间接税和收入税提高10%就会导致子公司资产降低7.1%,但间接税提高对产出的负面影响比收入税对产出的负面影响要大。另一方面,更高的收入税会抑制海外子公司的资本劳动率和利润率,而高间接税则没有明显影响。(Desai,2004)此外,持相同观点的学者也较多。Hines 的研究表明,避税港的税率增加1%会导致企业低报7%的利润; (Hines,1994)Bartelsman 和 Beetsma 认为国家税率提高1%将使所报税前收入降低2.7%。(Bartelsman和Beetsma,2000)
2.2 国内关于避税模式的研究成果
  对比起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关于企业避税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移定价和资本弱化两方面。
    第一个方面为转移定价。
    关联企业或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以及子子公司之间利用转移定价避税是最常见的一种企业避税方式,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诸如转移定价的定义、具体做法等层次的研究。一方面,转移定价的定义。几十年来,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转移定价是指公司集团内部机构之间或关联企业之间互相提供产品、劳务或财产而进行的内部交易作价。既可以发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一国之内,前者也称为国际转移定价。转移定价避税行为主体是关联企业,是不同税率的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制定转让价格从而减轻企业集团的总体税负的一种做法。(蒋巍,2006)另一方面,转移定价的具体做法。鲁智勇认为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六种方法利用转移定价进行避税,包括固定资产租赁业务中的转移定价;以支付管理费的形式避税;有形资产销售中的转移定价;通过贷款的方式避税;利用无形资产交易进行避税;服务收费中的转移定价。(鲁智勇,2007)王铁军在其编著的《转移定价及税务处理上的国际惯例》中,从管理学角度对转移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他重点探讨了公司的四个转移定价政策(交易自主、双重定价、受托完全成本和受托以市场为基础)。(王铁军,1989)
第二个方面为资本弱化。
企业资本弱化避税是我国税收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企业采用这种避税方式的目的和防范措施。
首先,关于资本弱化的含义。王逸认为资本弱化是指跨国公司采用贷款方式代替募股方式进行投资或者融资从而减少税额,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股份隐藏、资本隐藏或收益抽取。(王逸,2000)他认为企业遭遇经营风险时,债权性投资要“旱涝保收”,而权益性投资及其股息则要与企业风险共存。无论企业遭遇经营风险与否,债务本息均由企业保证清偿,不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企业投资者倾向于投入较少的权益资本,而以关联企业的债权性投资替代大部分权益性投资。那么这样一来,即使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权益资本负担的亏损相对于全部资本来说也算是小部分。
    其次,弱化对于企业股东来说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杨宇光和姜能之认为资本弱化本身就是要求放弃资金的股权职能转向谋求债权职能,这样企业投资者就必须忍受控制权旁落的痛苦。另外,如果企业运营状况好, 投资回报高,作为债权人不如作为股东的收益丰厚。(杨宇光和姜能之,1998)
2.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纵观上述研究避税模式的国内外文献,其对避税模式已经研究得相当的透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关于避税模式的概括己经较为系统和全面。在上述文献中,国外和国内的文献都研究了转移定价和资本弱化这两个方式。国外的避税历史起步较早,相对国内来说会更有经验,较之国内的方式也多出一种转移收入。另一方面,我国对国内企业的避税现象的研究也较为丰富详细。学者们详细地阐述了国内企业避税的主要途径,进而从多角度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对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操作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对避税现象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文献关于避税模式的研究难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其一,我国对于企业避税模式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作用手段和动因等问题;其二,我国对于国内外避税模式的研究对比分析不多,主要偏向于单方面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的避税模式,并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充分合理的建议去应对现存的一些税务问题。
3 国外企业避税模式分析
3.1 国外企业避税概况
    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大环境之下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微经济体”,影响着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形成与发展。国外的企业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利,所以他们总是尽可能地通过降低税负的方法来减少自身既得利益的损失。跨国公司可以巧妙地利用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税率差,或者利用离岸公司在避税港开展避税活动,通过这些常用的方式来进行税务规避,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避税方式同时也是国际税务筹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部分被曝光的著名跨国企业逃避税收案例:
    从路透社的报告可以看出,自2009年起,星巴克在英国已经连续三年没有支付过企业税或所得税。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英国的营业中,13年间只支付了860万英镑的税收,而在这期间,星巴克在英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31亿英镑。
    谷歌2011年在英国销售额为40亿美元,但其在英国 2011年的纳税金额仅为340万英镑,可见这一差异是多么巨大。而在2012年,61亿英镑的收入被转移到了百慕大群岛的空壳公司,谷歌在全球避税超过了10亿英镑,在英国仅仅缴税600万英镑。2013年5月,谷歌英国业务再次深陷逃税丑闻,一名公司的前销售部主管向税务部门提交10多万份在谷歌工作期间的电邮记录,力证谷歌的大批实际在英国洽谈的广告业务在正式交易时转移至爱尔兰避税。
与此同时,2011年,亚马逊在英国支付的税额不到100万英镑;2012年,亚马逊在英国实现33亿英镑的销售额,但却并未上缴任何公司税。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合法避税始终存在。跨国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把营业收入、成本、借贷和盈利分配到对其最有利的税务辖区的这种做法,被称之为“合法避税”。这种现象至少已经存在几十年,其实并不新鲜,在企业来看,也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
3.2 苹果公司避税案例分析
3.2.1 案例概况
2012年4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矛头直指全球领先科技的苹果公司,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国际避税这一现象的激烈讨论。该文章揭露出苹果公司的避税额已高达数十亿美元,并介绍了苹果公司采取的各种各样的避税手段,包括国内与国际的避税策略。苹果前高管罗伯特哈塔的话被文章所引用,他向媒体公开了苹果公司通过较低税率的卢森堡进行交易从而使公司减少纳税额的策略。不仅如此,曾经参与制定苹果公司国际避税策略的前任主管,也称苹果公司有自己的企业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税率差异进行税务的规避。苹果公司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地区比如荷兰、卢森堡、英属维尔京群岛、雷诺、爱尔兰等地设立办事处,大大降低了其全球纳税额支出,并且这些支出的减少都是经过合法的法律程序。
《纽约时报》曾报道,通过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所在地的子公司,苹果公司的应纳税税率得到大大地降低,远低于大多数同等规模的企业。研究表明,2011年,苹果公司在美国仅联邦税一项就成功避税24亿美元。《纽约时报》以苹果公司在内华达州雷诺市设立的子公司Braeburn为例。苹果公司相当一部分的销售利润流入Braeburn公司,尽管它不在雷诺市生产或设计任何产品,但它帮助苹果公司规避了在其它州所产生的高额赋税,原因是内华达州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3.2.2 苹果公司避税模式的分析
    第一种避税模式为利用洲际税率差异避税,如图2。


苹果公司的本土避税策略十分灵活。
2006年,在苹果公司的形势一片大好的环境下,公司管理层在雷诺市设立了一个名为Braeburn Capital的子公司,它的地理位置并不显眼,办公室也只有简单的几张桌子和几台电脑。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被用于管理和投放苹果公司的现金。顾客在美国本土购买了苹果产品的一部分销售利润会被存入Braeburn公司的账户中,随后这些利润会被投放到股票、债券等理财产品当中。因为Braeburn这一子公司是一家内华达公司,所以如果这些理财产品产生利润,那么这些利润就可以不受加州税务部门的监管。这就是苹果公司的策略之一,收获的成效也是相当明显的。自从设立了Braeburn公司,苹果公司已经从这种额外的投资当中获得了超过25亿美元的收益。而假设Braeburn子公司设在苹果总部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库比提诺的话,公司就得为这笔额外的收益缴纳税率为8.84%的加州企业所得税。但是,内华达州并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也没有资本收益税这一税种。所以,只要苹果公司对自己的利润进行一些适当的转移,Braeburn公司还可以为苹果公司避免美国其他州的税赋。
苹果公司通过在国内跨州的小小子公司,实现了企业战略中的一个核心目标:躲掉了加州和其他20个州上亿美元的税负。
第二种避税模式如图3。



苹果公司的国际避税模式同样也十分巧妙。
苹果公司采取的国际避税模式也非常巧妙。苹果公司在低税收的荷兰、卢森堡、爱尔兰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区设立了子公司,也采取了同样隐蔽的环境,例如只有信箱。苹果在卢森堡设立的一家名为iTunes SARL的分公司,只有几十名员工在这里工作,而且公司外面只是一个贴着“iTunes SARL”的邮箱。但是,苹果公司管理人员曾表明,一旦欧洲、非洲或者中东地区的消费者下载了苹果公司的应用软件、电视节目或歌曲,那么销售收入就会被记在这个这家公司名下。而卢森堡又对苹果等高科技公司的收入实行低税政策,所以可见在卢森堡设立的子公司有非常大的税收优势。这样一来,本应属于其他地方的税率打了折扣的税收就流到了卢森堡。
正是通过这些不违背法律但又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苹果公司在每一年都会成功减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税单,成功避税可达数十亿美元。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苹果率先研究出一种名为Double Irish的纳税结构,使得公司通过将利润转移到全球各地的避税港这一方式可以成功规避大量税额。根据苹果公司某些前管理人员的说法,著名的“爱尔兰面包片夹荷兰三明治”避税手段的由来就是因为苹果公司通过在爱尔兰和荷兰设立的分支机构把利润转入税率低的加勒比海地区这一手段来减少税负。
苹果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爱尔兰政府还为苹果提供了税务减免的优惠条件。于是苹果在爱尔兰建立了两家分公司,分别是“苹果国际运营公司”和“苹果国际销售公司”。比如,苹果公司在免税天堂英属维京群岛有设立一家鲍德温苹果公司,这个公司没有注册办公地点或电话,但会对爱尔兰分公司的部分股权进行管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苹果可以将加州开发出来的专利技术的版税转移到爱尔兰,而另外一家爱尔兰分公司“Double”会让加勒比海地区的免税公司管理其他的利润流向。这样一来,公司的某些利润会按照爱尔兰12.5%的税率来缴纳,而并不是按美国35%的高税率。
税务专家们指出,这样的避税方式使苹果的国际税率降低到3.2%,因此获得的利润也是非常高的。
时至今日,数百家公司都模仿苹果公司的这种做法进行避税,也成功规避了大额的税务。

3.2.3 苹果公司避税模式的影响
    最先公开向国际社会披露苹果公司全球避税策略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人自己。《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毫不留情地称:“苹果公司是一扇窗户,让人们看到科技巨头们是如何利用旧的纳税法规钻空子避税的。”[ “苹果去年成功避税数十亿美元”,《纽约时报》,2012.04.29]该篇报道发表后,国际社会纷纷加以评论,对于苹果公司的避税行为各方褒贬不一。
美前财政部经济学家马丁沙利文(Martin Sullivan)称:“苹果公司巧妙地运用合法手段最大化其利润,许多跨国公司都这样做。可当美国的这些利润最高的公司少缴巨额税款后,普通百姓的税负就会更重了。”苹果公司加州总部附近有一所名为De Anza College的社区学院,学院主席布莱恩墨菲(Brian Murphy)认为,苹果公司的纳税政策是导致加州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
我国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也对此事发表了公开评论。他认为苹果公司将避税这件事情公之于众,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同时,刘院长对避税问题也坦承,避税是在钻法律的空档,但避税确实不算违法。关于国际避税问题,他强调,国际避税的产生是由于各国之间税法的差异,而税法在地区之间的差异的存在也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他认为,苹果公司通过变化、整合企业组织构架,使纳税税率最小化,是合法的避税手段。对于苹果公司这种避税策略,刘院长也指出,我国企业也可以适当借鉴。[  IT 商业新闻网,http://news.itxinwen.com/it_industry/commodity_hardware/2012/0501/408659.html]
尽管苹果公司这一避税行为收到了损失了数亿税收的美联邦以及税务专家们的指责,但它在市场上似乎并没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苹果公司官方也对国际社会上质疑作出回应。公司也专门针对《纽约时报》的报道而做出了一份声明。该声明中指出,苹果公司是美国在近几年内创造最多就业机会的企业之一,因为整一个流程的产品设计、研发、零部件制造到产品服务等产业环节在美国创造了非常多的的工作岗位,包括50个州内4 万7千多名全职员工[  数据来源:“苹果回应避税指责”http://tech.ifeng.com/it/detail_2012_04/30/14245087_0.shtml],为美国的就业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苹果公司对于纳税问题做出的回应是则,公司是美国的最大纳税人之一。2012 年上半年,苹果公司美国业务缴纳的营收税额位于美国纳税排行榜前列,达到50亿美元。苹果公司称其“所有的业务都依据行业最高道德标准执行,遵守适用法律及会计准则,我们为自己的所有贡献感到十分骄傲。”[  数据来源:“苹果回应避税指责”http://tech.ifeng.com/it/detail_2012_04/30/14245087_0.shtml]

4 国内企业避税模式分析
4.1 国内企业避税现状
    越来越多的跨国集团公司来中国开展经营,因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相当迅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们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人才、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填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但同时,它们也使中国税收严重流失,也造成中国投资环境不良的假象。因为它们知道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尚处于落后阶段,如果能够钻一些法律上的空子,通过转让定价手段谋取各种不正当的收益,那么便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税负的最小化。这就造成了在我国境内避税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
4.2 国内企业避税案例
4.2.1 案例概况
北京市某民营服装公司(A公司),主要生产销售中高档服装。虽然A公司拥有不错的设计能力,但是一般是生产挂牌服装,即通过国外品牌服装公司授权在A公司生产的服装上挂上本公司的标签后销售。但是A公司必须按挂牌的服装件数向国外公司交付商标使用费,这使A公司的利润减少了不少,但是现在消费者对香港、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品牌认同度还是远远高于国内品牌。另外,服装生产和销售量越来越大,所得税也对最后收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了。
现在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认同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可以考虑到国外自己注册一个商标,解决向其他公司支付高额商标使用费的问题。至于税收方面,可以利用中国税收政策中的特殊优惠规定和某些国家的税收减免政策,合理合法的为A公司减少税负。
因此,A公司采取了以下做法:A公司最后选择了在香港注册一家公司B公司;在公司注册成功后,在香港和大陆同时申请注册香港商标;在北京成立一家中外合资服装公司(C公司),股东分别是A公司和B公司,其中B公司的出资额占C公司注册资金的25%,A公司以服装生产工厂出资;B公司与C公司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协议。
4.2.2 国内企业避税模式的分析
    根据A公司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A公司采取了较为普遍的一种避税手段——地区转移避税法。有些企业利用国内与特区的区域间税负差异,运用在特区虚设机构(或分支机构),而其经营活动或主要经营活动不在特区,却将经营成果转移到特区的虚设机构,以此达到享受优惠的税收待遇。
    除了这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国内的企业还有以下一些比较常见的避税方法:
    跨国间收入转移避税法。外资企业逃避我国国内税收的方式往往是它们会利用我方对国际行情的不了解而进行低价出、高价进的策略,从而通过转移企业利润这种手段来逃避我国税收。外资企业会对企业的供与销这两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通过压低产成品价格并且抬高进口原材料和配套零件的价格来使不少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就等于产品的销售收入。这样一来,一些企业便会亏损,因为它们的产品销售价格与原材料价格差异非常小。此外,外资企业会利用为我方提供进口设备的条件,通过抬高进口设备价款来获取巨大的利润。
地区转移避税法。某些企业经营活动不在特区,但利用国内与特区的税负差异,将经营成果转移到虚设的分支机构,以此达到享受优惠的税收待遇。
利用税制中易于改变的外形特征避税。在近代税收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各国税制设计的主要标志已由外形标准逐步过渡到现代的负担能力标准。我国的税制发展较为缓慢,导致现行税制到现在还保留着不少外形标准,比如税收减免中涉及的所有制、企业规模等,那么利用好这些易于改变的外形特征,纳税人就可以实施合理的避税。比如,我国某些实际上为私营企业,通过戴上集体企业帽子进行税务的规避,更不乏假福利企业、假三资企业、假校办产业等。
纳税推延。货币的具有时间价值,本应今天完成的纳税义务如果推迟到以后来完成的话,就相当于减少该笔税额的现值,纳税人便会获得从推迟所纳税款中的利息收益。
收入分计。在累进所得税制的情况下,这种避税方式是比较适合的。在累进税率下,本是一笔应税收入,如果被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进行分开纳税,那么税负就会减轻许多。
4.2.3 国内企业避税模式的影响
  上文提到的A公司,通过这一避税方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品牌方面,A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国际品牌,不仅迎合了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认同,并且通过中外合资企业销售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感。而且从长远来看,A公司终于可以不用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创名牌而奋斗了。
从成本及税收来看,A公司不用再向外国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了,减少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在税务方面,首先,根据我国为吸引外资通过法律规定的中外合资企业税收政策, C公司从获利年度起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收优惠;其次,香港B公司的商标使用费也可以使C公司的税前利润降低,从而使所得税可以有控制的降低。
其他优势,一方面,由于拥有了自己的品牌,A公司规模扩大后,不仅可以考虑向其他区域甚至是国外发展,而且可以开展商标有偿许可等品牌经营。另一方面,A公司股东个人成为香港公司的股东后,可以在出国签证、外汇使用等方面拥有国内企业股东所无法拥有的优势。同时,A公司甚至可以为将来在香港等地上市融资做好前期准备。
因此,A公司通过注册离岸公司等一系列操作,合理合法的在品牌方面、税收和成本方面都拥有了国内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可谓经济效益与长远利益明显。[ “离岸公司避税成功案例”,http://www.rf.hk/case/906.html]  而由于我国税制存在的特殊原因,使得国内企业避税的形式和采取的手法与一般国际避税有所不同。而合理避税对企业来讲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企业在进行避税方法筛选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考虑,并加以成本—效益分析,才能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5 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的对比分析
5.1 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的相同点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的企业都有着相似的避税模式。如地区转移避税法。国外的公司会偏向于把自己负责资金周转的公司设立在全球的知名的避税天堂,如爱尔兰、荷兰、卢森堡等地区,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规避税务的效果。而我国国内的企业,如果是外资企业,则也可以像国外企业那样把子公司设立在国外;如果是非外资企业,它们一般会选择把子公司设立在特区,以此来躲避内地高昂的税额。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避税的流程和目的以及操作方式其实是比较相似的。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希望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找到比较合理而又不违反法律的途径去进行税务的规避。
5.2 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的不同点
首先,国内外的国情不一样,会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国外企业在资本主义的环境中有更多避税方式的选择,对于避税港的选择也有较为宽松的政策支持。国内对于避税逃税这一类问题虽然抓的相对较严格,企业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但是由于国内的避税经验起步得较晚,所以较之国外还是相对缺乏执行力的。
其次,国内外的税收法律现状水平不一。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于避税方面的研究,对于避税这一现象研究得比较透彻。而国内对于避税这一块的研究,起步还是相对较晚。所以,国内出现了多种参差不齐的避税模式,税务这方面的法制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
最后,国内外的避税的大体思路与模式虽然较为相似,但基于不同企业的基本情况不一样,所采取的细节上的避税模式是不一样的。国内外又各有特色,如苹果公司自创的爱尔兰荷兰三文治结构,重复发挥自身的特色,结合苹果公司自身的实际来进行国际税务的规避。而与像苹果公司这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子公司的大企业不一样,国内进行税务规避的一般是外商投资企业或中小企业,它们没有太多的子公司,也没有全球性的业务,所以采取的避税模式的范围并不大,一般是在国内进行,而且采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企业特色。
6 现代企业如何进行合理避税
6.1 关于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的对比分析的结论
    关于国内外企业产生避税的原因,从主观上讲,是在市场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竭力寻求减少应纳税额,扩大税后财务利润的最终目的所致。企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税收方面可选择偷税、漏税和避税等方法。但企业如果选择偷税、漏税等违法方法,固然可以牟取暴利,但是一经查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采用避税的方法,因其具有不违法性,一方面可以达到少纳税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便不会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从客观上分析,由于国内外的税法是针对不同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纳税方法,这使得企业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税收规定纳税;企业经营活动的瞬息万变与税法的相对稳定性的矛盾,使现行的某些法规、条款呈现滞后性,税收法律的这种滞后、迟缓的特点也给企业提供了避税机会。
    而基于上文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的避税模式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国内的公司会借鉴国外的避税经验来进行税务的规避,所以对于税务法制建设方面还不健全的国内来说,国内的企业会钻一些法律的空子,从而寻求更加谨慎的方式去避税。这样一来,国家的税务安全以及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样一个对比分析,来说明国内外企业避税模式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从而对我国税制建设以及如何对频繁发生的避税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以下的政策建议会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果能够很好地实施,便可以促进我国税收环境的改善以及财政状况的改善。
6.2 对企业进行合理避税的借鉴
合理避税与偷税、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不一样,它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税务的合理合法的规避。虽然避税行为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的税收纰漏,从而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去制定更好更完善的税收方针。因此,企业的合理避税也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通过上文国内外企业的避税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好的避税模式来为企业进行合理避税提供可行的建议。
其一为对企业地域进行改变。
结合上文的案例,苹果公司会选择一些税率低的地方作为避税港,而国内的公司则选择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避税港。可以看出,选择一个好的避税天堂是可以为公司节省很多税务。在我国,相关的政策规定,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设立的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可享受较大的税收优惠。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以选择好的避税地,可以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
其二为变化企业性质。
我国的相关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政策,那么如果企业的性质由内资企业变化为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就可以享受更多减税、免税或缓税。
其三为费用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按一定的方法摊入成本。费用分摊就是指企业在保证费用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从账目找到平衡,使费用摊入成本时尽可能地最大摊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避税。常用的费用分摊原则一般包括实际费用分摊、平均摊销和不规则摊销等。这里有一个普遍的规律:无论哪一种分摊,只要让费用尽早地摊入成本,使早期摊入成本的费用越大,那么就越能够最大限度地避税。至于哪一种分摊方法最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限度地避税目的,需要根据预期费用发生的时间及数额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来确定。
其四为进行定价转移。
转移定价法是企业避税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不是按照市场公平价格,而是根据企业间的共同利益而进行产品定价的方法。在经济活动中有关联的企业双方为了分摊利润或转移利润而在产品交换和买卖过程中,采用这种定价方法,产品的转让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公平价格,以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转移定价一般适用于税率有差异的相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使税率高的企业部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企业,最终减少两家企业的纳税总额。
其五为提高职工福利。
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考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失业保险基金、职工教育基金、职工养老基金等,进行企业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等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税负,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支出赢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7 结论
    综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避税模式是各有特色的。而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也会选择不同的避税模式去进行税务的规避。企业如果要进行合理避税,就要借鉴各种成功避税的案例,根据这些各具特色的避税模式来进行方针策略的调整,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去调整自身的避税模式,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丁家辉.iTax苹果公司的国际避税结构和双重不征税问题[J].国际税收.2015年2期:27-32
黄俊铭.苹果公司节税术[J].经理人.228期:92-95
印中华,田明华.外资企业避税的新形式[J].对外经贸实务.2006年第10期:65-69
周武英.苹果税案_跨国逃避税之冰山一角_[J].经济参考报.2013年5月30日:1-5
JaneG.Gravelle.葛夕良、朱明摘译.避税港[J].国际避税与逃税.Issue4.2009:64-68






















致        谢
我初次尝试写此类关于合理避税的文章,深感自己在写作技巧和知识储备上还有所欠缺,不过我的导师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与帮助。导师也给予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此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非常感谢那些指点过我的人,我非常感激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关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