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梅
湖北省仙桃市第八中学 233600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广泛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我观察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运用较多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
1.配乐:利用音乐来渲染情绪;
2.配画:多媒体展示画面直观形象
3.角色扮演:创设表演情境,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加强理解
4.联系实际,将学生引入课文场景,“你怎么做”“你怎么看”
以上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但是,我在课堂观察与实践中总觉得运用这些方法有的泛滥有的浅尝辄止。比如现在多媒体普及,老师们很方便就为《荷塘月色》《岳阳楼记》配上许多图片。其实,作者精妙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感,因为学生的感受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语文素养是各各不同的,而多媒体出示的这几张图片或许就局限了一部分学生的感受与想象。更重要的是,是以览赏语言文字这样优美的散文为核心的,学生要学习的是写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情境教学法的深度运用。
学生都知道,“学了的文章不考,考的文章没有学”,基于这种考试实用主义思想,高中语文课对一些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我们老师也要反思,我的课堂究竟能给学生多少获得感?除了考试用的那点知
识,我还给了学生什么?
然后再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如果不考,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价值影响?
基于这些思考,我在情境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更多的是把课文学习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审美认知需求、社会认知需
求等联系起来。
比如学习《边城》,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知道了”这个并不惊心动魄的故事,“晓得了”翠翠、傩送、天保、爷爷这些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所以我设计了第四课时,《“我向住的爱情”即兴演说》。“向往的爱情”标题改自学生爱看的湖南台明星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设计意图是:高中的孩子已不讳言爱情,有的早已萌生爱情,他们有没有正确的爱情观?社会上“嫁高富帅、迎娶白富美”的观念对他们有没影响?父母爱情、原生家庭给他们的情感认知,伦理认知是什么?而《边城》这部小说“表现了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翠翠”的形象就是作者理想中美与爱的人生形式的化身,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爱得自然,爱得纯粹,爱得执著,体现了爱情的本色之美。学生由此联系到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美好的、幸福的,长久的?
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善”“美”的感觉外,还应引
起人们对人生美好的憧憬与追求。即兴演说这一情境设计,能让学生感觉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予我们的,远不是一个纸上的人物故事,考卷上的那些试题分析,而是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教益的,这份获得感直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价值。
又比如学习古代戏曲《窦娥冤》,时代的隔膜、杂剧剧本的陌生形式,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止步于一个悲剧故事,至多死记硬背文化常识,生吞活剥艺术手法。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文本的文化意义之后,设计了第四课时,《那些比窦娥还冤的人们》旨在探求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课前学生搜集当今社会典型的冤案,如佘祥林案、聂树斌案,讨论造成这些冤案的原因有哪些?和《窦娥冤》有什么相似之处?再进一步讨论冤案对社会的危害,让学生明白《窦娥冤》这部伟大的作品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它时时提醒告诫我们,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任重而道远,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如此,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深度运用,让学生逐步改变唯考试的功利主义学习态度,认识语文课本的学习不是无用,而是有用乃至大用,如果他们因此能把探寻的目光伸向更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课外主动阅读学习,岂不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