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志军
无锡市华庄中学,江苏 无锡 214131
【摘要】大概念关注“理解的教学”,强调“深度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亟待教师更新观念,转变学习观、转变教学观、转变教材观,深度理解大概念,从而有效践行大概念,聚焦于学生的“学”,更好地达成发展学科素养、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概念;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出台,“大概念”越来越成为教学领域的焦点。尤其是《方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 这就把“大概念”置于学科教学领域的“核心”、“主流”地位,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探究、实践。尽管经过多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们的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后,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了大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广泛存在着“依葫芦画瓢,徒有其表而未有其旨”的情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要想让大概念落地并发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转变学习观、转变教学观、转变教材观,让大概念在教师的认知领域形成清晰的逻辑,进而有效应用于学科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具体阐述如下:
一、转变学习观:从“知道”到“知识”
让大概念落地,首先要转变学习观,尤其是教师的学习观的转变。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来看,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大概念还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教师对大概念以及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新理念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也没有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教师主动深入探究大概念本质内涵和学理基础的能动性较弱,自身学习新理念、新思想的意识比较淡薄,“课堂”和“理念”很难有机融合。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自己的学习观,要确立“溯源”学习观,尤其是对新理念、新方法要从源头入手,透彻地认识清楚理念的内涵和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掌握一门知识、钻研一项学问的角度深入学习大概念,对大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廓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要深入认清“大概念不等同于概念”,大概念必须是建立在学科核心之上的,“大”应该是“核心”之意,不能什么都叫“大概念”,有些只能称之为“概念”,核心地位的才能称之为“大概念”。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这样的内容才能称之为“大概念”。
教师还要确立“知行合一”的学习观。要学以致用,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去考量自己的学习。对于大概念要从理念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角度去学习,探索新理念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的路径。理念和课堂融合才能体现理念的价值;课堂要融入理念才能提升课堂的品质。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学习让“课堂”和“理念”无缝对接,学会用新理念建设新课堂。只学不用是没有意义的,“理念天上飘,课堂老路走”是不行的。大概念视域下,初中语文老师要能够智慧地处理课堂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关系,建设好课堂和素养与能力之间的桥梁。
因此,在大概念视域下,教师首先要讲学习,要转变学习观,对新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要作为“知识”去学习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转变教学观:从“教给”到“教会”
让大概念落地,还要转变教学观。大概念追求的是“理解的教学”,指向学科素养的发展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大多还是关注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主要教学方式是传授基本知识和系统地进行基本训练,教学目标主要指向于“教给”学生知识。
大概念所追求的理解是深度理解,旨在追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度领会学科知识的精髓和内涵,学习的过程是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知识内化为素养和能力的过程。如果仅靠传统的“教给学生知识”的教学行为则很难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超越语文学科教学原有的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双基教学。这里的“超越”是立足于双基教学的新突破,是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探索达成更高教学目标的语文教学,不是摒弃双基教学,无论在什么形势下,双基教学还是语文的根基。这样的突破需要语文教师科学概括、提炼学科大概念,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确定学习主题,建设学习情境,规划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教会学生学习,有效达成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知识的层级,分类确定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对于那些陈述性知识要科学地“教给”学生,并确保学生能够记忆和再现,因为这类知识的讲授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它们是深度学习的基础,要保障学习效果;对于那些程序性知识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要应用大概念,从理解和运用的角度进行深度教学,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能掌握、会运用。
大概念视域下,语文教师要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要从素养和能力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观,从传统的“教给”向“教会”转变,引导学生“会学”语文、“学会”语文。
三、转变教材观:从“教材”到“学材”
让大概念落地,还要转变教材观。大概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聚焦于“让学习真实发生”。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强调的是“教”,而很少从“学习真实发生”的角度考量教学效果。因此,在大概念视域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从“教材”向“学材”转变,聚焦能力和素养,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
首先,要重新定位教材的功能。以往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学的“本”,教师要依据教材,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材主要发挥的是“教”的功能。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把教材中的知识有效地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从而让学生记住、积累、运用。大概念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从以往“教”的功能向“学”的功能转变,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真实学习,挖掘教材在学的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其次,要基于教材科学建设导向体系。教师要从情境化学习、主题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调整、整合教材,从有利于“学”的角度科学设计语文学习体系,既要科学设计学期学习体系,还要科学设计单元学习体系、专题学习体系,充分挖掘教材对“学习真实发生”的导向作用。
从“教材”到“学材”是大概念视域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教材观方面,语文教师要主动从“教”的视角转向“学”的视角,从“用教材教”向“到教材中去学”转变。
大概念的时代已经来临,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学段和学科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探索学科育人的优质路径,转变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