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彬
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中心学校 442213
摘要:在教育部所公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为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教育质量,根据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要求,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的培养,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并且充分了解学生,依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特点等,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教育。本文就将围绕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读写结合法;小学语文;语文素养
引言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贯穿于学生一生当中,不仅是学生成才的奠基,而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语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接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应用祖国的文字,使小学生既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便是要求学生能够学进来,读出去,写出来。因此,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就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将围绕这一话题进行展开分析。
一、读写结合的策略
语文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增强融合性的学习,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科的学科特征,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了解小学语文课本篇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并且不断学会写作,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通过写作记录下来。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更好地将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从而能够爱上写作,爱上阅读。[1]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动物描写的那一单元,其中《猫》,《母鸡》,《白鹅》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作者通过详尽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描写将这些小动物的憨态可掬的形象展示了出来,例如,在《白鹅》中,丰子恺老先生通过对白鹅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将一只傲慢的大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大踏步走上前去”等,这些描写将白鹅赋予了人的形态,将其“高傲”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作者详尽的描写,我们甚至眼前会浮现出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其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类似的文章中找到值得自己所学习的写作方法,将读与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自身语文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写景的文章来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例如《在天晴了的时候》这篇课文中,作者就通过了对景和人的描写,将天晴后,作者的快乐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出来,让学生再感受到自然美丽的同时,更掌握了一种写作方法与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学会借鉴,不仅能够让学生爱上读,爱上写,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二、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常规要求中就提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教材思路和教学思路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体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系统性,能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学科与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技巧,不断启发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而文字又是一种文学修养,是作者感受的语言表达,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来写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能够塑造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性格,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
例如,在部编版的一篇课文《长江》中,作者亲眼所见从黎明开始长江江面的变化。“从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晴天到展开的微笑”,作者从车窗上所见长江,奔腾的长江,孕育生命的母亲,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于长江的喜爱和敬重。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就以平实的语调将自己的生活琐事表达了出来,通过“写”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感情。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学会读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更好地表达生活,描绘生活,因此,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将读写二者相结合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多种途径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阅读爱上写作,通过写作能够更好地阅读,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达到深入教学的目的,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苟永军.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22):17-18.
[2]商艳.关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法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109-110.